返回

华夏真相集

关灯
护眼
第四十三集 赵氏孤儿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

久。

今见赵武,又惊又喜,于是皆都奏请复其家世,杀奸报仇,平反冤狱。

景公准奏,遂命韩厥率领众卿,各带家甲,与程婴、赵武一起进攻屠岸贾府,夷灭其族。

然后公示屠氏罪状,昭雪赵氏之冤。

屠岸贾既已伏诛,景侯下令,命赵武复为正卿大夫,还其家财,重振家风。

程婴遂告白于赵武:昔日下宫之难,众客及故友都随主人而死。

惟我与公孙杵臼为救少主,延续赵氏血脉,故商议一人死难,一人抚孤。

臣非不能死,肩负复立赵氏后人重托耳。

今幸少主长成,恢复家世,大仇得报。

则老臣任务已完,当赴九泉,报与少主父祖,及故友公孙杵臼得知。

赵武大惊哭拜:莫非赵武不德,得罪义父?今既复立旧业,公怎忍心离我而去!

程婴答道:公孙杵臼谓我能成就复兴赵氏大业,故先我十五年而死。

慈大义,以何报之?今其心愿已就,若我不报,杵臼必谓大事未成,抱憾九泉之下。

于是退出殿外,面向当年公孙杵臼就义荒山八拜,起而拔剑自刎。

赵武号哭七日夜,乃执父礼以葬,并为程婴服齐衰三年,又为之祭邑。

画外音:此乃司马迁史记版《赵氏孤儿》,故事精彩,文采飞扬,催人泪下。

其后更有元代纪君祥所创杂剧元曲《赵氏孤儿》,依照《史记·赵世家》故事内容,在情节上略做改动。

一将事件时间改成晋灵公时期,以显国君昏庸;二将被杀婴儿改成程婴亲生之子,以增悲剧力量;三是增加程婴带赵武投身屠岸贾门下情节,以增强戏剧冲突。

事件悬疑:《史记》及元曲版《赵氏孤儿》虽然流传极广,但皆为虚构,并非史实。

据《左传》所载:“晋景公十三年,赵婴通于赵庄姬。

次年,原、屏放诸齐。

十七年,庄姬为赵婴之亡故,谮之于晋侯曰:‘原、屏将为乱。

’栾、郤为征。

六月,晋讨赵同、赵括。

武从姬氏畜于公宫。

晋侯欲以其田与祁奚,韩厥言于晋侯曰:‘成季之勋,宣孟之忠,而无后,为善者其惧矣。

’乃立武,而反其田焉。”

历史真相:《左传》中所载赵婴,即赵盾异母兄赵婴齐。

其与侄媳庄姬通奸,被两个同母兄赵同(原)、赵括(屏)逐出晋国,被迫逃亡到齐国。

三年后赵婴齐客死异国他乡,赵庄姬因心痛情人之死,向弟晋景公进谗,赵同、赵括将要起兵作乱。

晋国两大家族栾氏与郤氏,竟同时为庄姬作证。

于是当年六月,晋景公灭赵同、赵括于下宫。

当时赵武随母庄姬住在宫中,未受影响。

其事之后,晋景公欲将赵氏家族田邑封地,转赐给祁奚,韩厥向景公进言,赵氏对晋国居功甚伟,若使其无后,必然功臣皆惧!

景公遂立赵武为赵氏宗主,将赵氏田邑封地返还。

此便是所谓“赵氏孤儿”

事件,全部真相。

但对于下宫之难,《史记·晋世家》延续《左传》记载,却又保存历史之真。

晋景公、庄姬、栾氏、郤氏共谋动下宫之难,赵同、赵括被灭门,景公达到削弱异姓公族目的,栾氏、郤氏就此打击政治对手,庄姬则扫除孤子赵武继承家业障碍,三方各得其所。

其实倘若细察,方知下宫之难事件最终受益者,却是孤儿赵武。

到赵武重孙赵无恤时,联合韩、魏三家分晋,自立为诸侯。

赵国建立之后,在编撰国史时便需为尊者讳,将祖宗涉及乱伦、诬告、内讧、阴谋等不光彩历史重新美化。

于是除《左传》下宫之难版本之外,赵国史官复增着“赵氏孤儿”

版,以悲情代替阴谋。

至北宋靖康之变,徽钦二帝被掳,赵构便是“赵氏孤儿”

南宋末年,宋幼帝赵昺孤悬南海,再现赵氏孤儿事实。

历史情境高度相似,以致宋人对赵氏孤儿故事尤其认同,延及后世,代替史实。

镜头闪回。

按下晋国,复楚国。

公元前597年,楚庄王十八年。

庄王欲图争霸中原,派大夫申舟出使齐国。

申舟奏道:出使临淄,需途经宋国,请大王出具国书,向宋公借道而校

楚庄王:今我国力强盛,齐
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