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,姑且不论。
晋厉公心中不服,出殿后忿然道:此事皆由荀偃助恶,安得无罪!
罢,忽持戈入于军帐,猛击中行偃之。
中行偃痛极而醒,以手抱头,深以为异。
但梦中之事,毕竟无稽,只得抛却脑后,打点精神,率师济河往东。
晋、宋、鲁、卫、郑、曹、莒、邾、滕、薛、杞、邾,共集十二路车马,同往齐国进。
齐灵公闻报,当即分兵派将:上卿高厚,辅助太子姜牙守国。
寡人率师亲征,崔杼、庆封、析归父、殖绰、郭最、夙沙卫为部将,各引亲兵家甲,抵御晋军!
一声令下,大军出城,西行三百余里,屯于平阴。
齐灵公下令:众军听命,据城列阵扎营,回固墙垒。
析归父率引本部兵马,于城南防门外深掘壕堑,调选精兵把守,以遏敌师,不得违误。
话未落音,寺人夙沙卫出班献计:主公且慢。
彼诸侯联军虽众,但十二国人心不一,号令不齐。
我可乘其初至,立足未稳,突出奇兵击其一国。
若能败其一军,则余军俱都丧气,克之易也。
如战之不胜,亦可退入城内,据险要而守之。
城南防门之堑,未可恃也。
齐灵公不以为然:你寺人何知!
我有此深堑,彼军战车安能飞渡?
夙沙卫见灵公不纳己策,怏怏退出帐外,仰叹道:敌众我寡,且平阴弹丸之地,岂是数里之垫可御敌者?寡君固执己见,我其皆为晋人之虏矣!
齐军戒备未毕,诸侯联军已至,扎营于齐长城外。
中行偃闻齐师掘堑而守,笑道:既有长城,又何必掘沟拒敌?齐人畏我,由此可知!
乃召集诸军,分兵派将:鲁、卫、邾、莒四国之军,向南绕行琅琊蒙山进入齐境,使其长堑无用;司马张君臣,于险要处虚张旗帜,驰车扬尘以为疑兵。
士匄率宋、郑之兵居中,赵武、韩起率滕、薛之兵在右,魏绛、栾盈同曹、杞、邾之兵在左,三路军正面相攻!
由是诸将奉令而行,三路军马各载木石土囊以进,填平壕堑,大刀阔斧杀入齐垒。
齐兵不能抵挡,被杀伤大半。
析归父几乎为晋兵所获,带残部逃回平阴,来见灵公请罪。
齐灵公登山列,见山泽要地旗帜飘扬,战车扬尘,大惊道:诸侯之师,何其众耶?
乃命退军往东,回守临淄。
夙沙卫再次出班,自请断后御担
猛将殖绰、郭最耻笑道:岂有寺阮后,令晋人笑我无大将耶!
齐灵公深以为然,遂命二将殿后,夙沙卫随驾前校
夙沙卫大怒,故意押后而行,暗令部将以巨石阻塞石门山险隘,截断绰、最二人归路。
灵公在前,全然不知。
绰、最二将领兵断后,退至石门隘口受阻,知是夙沙卫故意陷害,又惊又怒。
时逢晋将州绰追至,二人便即不战而降。
中行偃命将二将暂囚于中军,下令搬开巨石前进,径抵临淄城外。
鲁、卫、邾、莒四国之兵绕行蒙山俱到,四面围住攻打。
临淄城中百姓乱成一团,齐灵公十分恐惧,全靠上卿高厚督率军民,协力固守。
诸侯联军围齐,五日不克。
至第六日上,郑国大夫公孙舍之与公孙夏遣使来报,子孔谋叛,私引楚兵伐郑。
郑简公大惧,求告于晋平公,请还师回救新郑。
晋平公议于诸将,元帅中行偃道:今齐守未亏,非旦日可下。
但臣料齐侯已经丧胆,此后不敢伐鲁矣。
郑国既有楚警,不如且为救郑之计。
平公听从其言,乃命解围南下,命郑简公率领本国人马先归。
诸侯联军随后征进,行至祝阿,夜间宿营,晋平公宴请诸侯,命师旷奏乐。
师旷奉命,拿出洞箫道:此去与楚争战,未知胜负之数,臣请以箫声卜之可也。
乃先吹律歌《南风》,又奏《北风》之曲。
众臣按节聆听,闻《南风》之声不扬,《北风》和平可听,但皆不明其意。
师旷奏毕,放下长箫,向晋平公再拜称贺:恭喜主公,此战将不战而胜。
晋平公:卿因何而言此?
师旷:因奏《南风》不竞,其声近死。
《北风》和平,大有王者气概。
臣以此断言,楚子北来,必无功而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