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p>
臣恐诸侯国之强臣,皆将自疵志,而君权尽丧。
崔、庆之事,不谓前车之鉴乎?
齐景公:若依卿计,当其奈何?
晏婴:主公盍不为卫侯向晋伯请赦,以报寓莱之德!
景公闻言称善,因闻郑简公亦至,便约会一同往见晋伯,同为卫献公求释。
晋平公虽然感其来意,然怀丧师之恨,不肯就此罢休。
晏婴私谓叔向:恤患补阙,扶弱抑强,乃盟主之职。
孙林父始逐其君,既不能讨;今又以臣执君,反求盟主助虐。
若果如此,则下为君者不亦难乎?昔文公误听元咺,执卫成公归于京师,周子恶其不顺,文公愧而释之。
夫归于京师尚犹不可,况私囚诸侯乎?诸子不谏,是党臣而抑君,其名不可居也。
婴惧晋国因之失其伯业,敢为子私下言之。
叔向甚以为然,乃言于赵武,二人同时入帐,固请平公,为卫献公求情。
晋平公却不过众人情面,终释卫侯,但不肯释放宁喜。
右宰谷乃劝卫侯,饰女乐十二人贿晋,以赎宁喜。
卫献公忍痛割爱,进呈女乐,晋侯大悦,终释放宁喜还国。
宁喜归国,不思报献公之德,反以为国君惧己,由此每事专决,全不以卫侯为意。
澶渊会盟之后,晋、楚、齐、秦等国皆都厌战,有意弭兵。
宋国处于各大国之间,尤其苦兵,弭兵之念最强。
宋国左师向戌,时与晋国主帅赵武相善,亦与楚国令尹屈建交厚。
由此向戌聘楚,便向楚国令尹屈建建议,重提昔日本国右师华元旧议,欲为晋、楚合成。
屈建赞道:向公所谋此事甚善,非惟晋楚,中原各国亦均沾其益。
数十年来,只为诸侯各自分党,依附南北,故此和议迄于无成。
若使晋、楚属国互相朝聘,欢好如同一家,则干戈永息,下太平矣。
向戌:屈公既允,不如我二人联手,倡议晋、楚二君相会于宋,面定弭兵之约。
屈建:敬诺。
敢不从命!
鲁襄公二十七年,周灵王二十八年。
晋、楚、齐、秦、鲁、卫、陈、蔡、郑、许、宋、邾、滕等十四国诸侯,盟于宋国西门之外。
最后歃血为盟,向戌作为傧相,高声读其盟约:各国之间,自此弭兵,不许相互攻伐。
晋、楚之从,交相见也。
画外音:弭兵盟约之意,便是原来之晋、楚两大国仆从诸侯,此后须向二盟主国交相朝贡,是以一臣奉事二君。
但亦有例外,齐为晋之盟国,可不朝楚;秦为楚之盟国,亦不朝晋。
邾为齐国私属,滕为宋之私属,可不参与盟会,亦不单独朝于晋、楚二侯。
虽是弭兵之会,但晋楚相争,会上依然杀气腾腾。
楚国令尹屈建急于建功,嘱令楚人衣内皆裹铠甲,暗藏利器,时刻准备动武,以求主盟,且坚持在盟会时先行歃血。
晋大元师赵武最终退让一步,使楚国主盟先歃,但提出须在书写盟书之时,先书晋国,楚国次之。
楚国亦让一步,弭兵之盟遂成。
自此以后,晋、楚争霸宣告结束。
然而吴楚江湖之争,方才正式拉开帷幕。
镜头转换,卫都朝歌。
虽然两大霸主及诸侯国之间倡导弭兵,但卫国内乱未已。
宁喜把揽卫政,目无国君。
公孙免余观之,心中不忿,遂进宫来见献公。
公孙免余:主公,宁喜目无上下之分,兼弃君臣大义,背礼至甚,何不杀之?
卫献公:若非宁氏,寡人安能回国复位?约言在迩,不可违之!
公孙免余:臣自请以家属私兵,往攻宁氏。
事成则利归于君,不成则害由臣独当。
只求事成之后,主公不见臣弑卿之罪可也。
献公闻言大为感激,乃欠身离座,手扶公孙免余之背,声带哽咽道:卿需斟酌而行,不行则止,切勿牵累寡人!
免余领诺,辞君而出,往见宗弟公孙无地、公孙臣。
公孙无地:兄从何来,因何面带不悦之色?
公孙免余见问,暗思请将不如激将,于是忽然放声痛哭。
流涕良久,这才道:相国宁喜专权,主公犹执当初之约,一味隐忍。
今已养成其势,早晚必然再弑君之祸,且必殃及孙氏。
宁氏怀狼吞之志,主公却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