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华夏真相集

关灯
护眼
第六十一集 叩桡退兵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

顺流而下,吴王随后继之。

大军刚刚渡过汉水,太子波告急信使迎至,声言夫概造反称王,又结连越兵入寇,吴都危在旦夕。

伯嚭闻报不敢作主,急派人引领来使,往后军报与吴王。

阖闾大惊道:皆不出子胥所料!

遂命星夜驰归,军士只在船上休息,不许稍作停留。

又令檄,传谕夫概部下将士:凡主动叛离夫概来归者,既往不咎,并复其本职。

随其造反者族,后到者诛!

淮上之兵闻吴王未死,皆都倒戈来归。

扶臧见部众皆散,单身奔回谷阳;吴中百姓闻吴王尚在,俱都走匿。

夫概至此,只得孤注一掷,独率本部迎战。

两军相遇,阖闾亲出阵前,问其弟道:我以手足相托,弟何故反叛?

夫概无言以对,乃强辞夺理道:休来我!

汝弑兄长王僚自立,非反叛耶?

阖闾闻言大怒,便教伯嚭出战。

夫概笑道:你这个毛虫,竟敢与我放对!

挺戟迎上,当心便刺。

伯嚭以戈相迎,有退有进,竟然大战数合,不落败相。

夫概失惊道:这个东西,竟藏而不露!

话音未落,吴王阖闾下令击鼓,麾军直进,围裹上来。

夫概虽勇,手下只有一千兵马,如何对敌?于是众寡不敌,大败而走。

逃至汉江南岸,世子扶臧已经具舟以待,于是父子两个得渡汉水,一路往北,逃奔宋国。

其后未久,夫概复又奔楚。

楚王不计前嫌,封其父子于棠溪,自此号为棠溪氏。

阖闾平定夫概叛乱,由此抚定居民,回至吴都姑苏。

太子波迎接入城,打点拒越之策。

未过十数日,孙武及伍子胥率全军以归。

吴王亲接出城,贺道:归师得全,二公真乃将军也。

孙武请罪:败军之将,何劳主公如此谬赞?

吴王道:贤卿之论不然。

羁师楚都不归,失计在我。

夫以三万之众,长驱入楚,败其二十万大军,焚其宗庙,堕其社稷,鞭死者之尸,处生者之室,自古未之有也。

秦兵虽败我军,于我未有大损。

二位将军大功,由此可彪炳青史矣。

孙武及伍子胥二人闻听此言,心中感动,一齐逊谢。

大军还都,犒赏已毕。

伍子胥奏道:楚王西迁新郢,必衔深恨,与我为仇。

今趁机惶惧,不如将公孙胜遣回,封于楚土。

若有一日得为楚君,则必感大王收留扶养之恩,唯吴国之命是从。

吴王:前番因不听贤卿之谏,致使楚国亡而复生,死灰复燃,几乎前功尽弃。

此乃公忠体国之论,寡人岂敢不从?准卿所奏,可立即施校

伍员拜谢,遂立即修书,遣使至楚,寄于好友申包胥。

其书略云:

当年兄与弟相约,弟能覆楚以报父仇,兄必复楚以报君恩,今斯言皆都验矣。

非弟不念故国,惟平王逐无罪之子,杀无罪之臣,某实不胜其愤,以至于此。

昔齐桓公存邢立卫,秦穆公三置晋君,不贪其土,传诵至今。

弟窃闻兹义,故劝吴王引军离郢,以全楚祚。

昔太子建,因奸贼费无极献谄枉死,楚人无不悯之。

其子芈胜,糊口于吴,寄人篱下,近二十年矣,未有寸土之封。

楚若能允公孙胜归国,使奉故太子之祀,弟必劝吴王与楚化敌为好,以成吾子存楚之志。

书不尽言,立等回复!

申包胥览书,立即转呈令尹子西,请其定夺。

子西道:封故太子之子,亦楚人之意,有何不可!

申包胥大喜,当即回书伍子胥,并遣使迎公孙芈胜归楚。

子西复奏楚王,封以大邑。

由此吴、楚大战终告结束,江南之地复归安定。

伍员大仇得报,遂向吴王请假两月,装载金银财帛满车,往当年逃亡来路而行,寻找故人,欲报旧恩。

先至历阳山中,欲求东皋公报之,见止存其庐舍,家人俱不知所往。

又寻至龙洞山问皇甫讷,亦无踪迹。

伍员叹道:真当世高士,我不如也!

就其地再拜,立碑为志而去。

复过溧阳濑水之上,见自己留题之石宛在,浣纱之女却已杳如黄鹤。

乃据当年所许之愿,命
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