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华夏真相集

关灯
护眼
第六十一集 叩桡退兵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

令侍从,投千金于濑水之中,道:女子如泉下有知,可知吾不相负之意也!

此后其水便名投金濑。

后世称未出嫁少女为“千金姐”

,其典故缘来于此。

伍员寻友不遇,报恩无门,只得还归姑苏,提前销假,相助吴王理政。

便在此时,边邑守臣书来报:越王允常得到夫概之书,本已兵。

及至边境,因闻孙武、伍员等引大兵回国,料难取胜,便即班师而回。

阖闾览奏,传示众卿:只因大战方过,只得隐忍,暂息兵戈,早晚之间,必灭越国!

伍子胥:大王息怒。

君子报仇,十年未晚。

阖闾:此言甚是。

便如贤卿一般,一旦大仇得报,棺鞭尸,岂非快意人生哉!

遂大聚众卿,叙论破楚之功。

众臣纵论横评,皆以孙武为功,伍子胥其次,公子夫概虽然功高盖世,但因谋反,前功尽弃。

吴王甚称所评公道,便欲分茅裂土,以封功臣。

孙武进奏:臣虽有战功,但在郢都时杀人父母,女,人棺冢,鞭人尸骸;诸般恶举,上干和。

若再居功,恐遭谴。

阖闾:若依卿意,却待如何?

孙武:吴国大敌,只有楚国。

今楚虽复国,但元气大伤,十年之内不能与我为敌矣。

大事已了,为臣罪孽深重,不愿居官,只请还山隐居,以终年。

伍子胥及众臣闻此,无不失惊,叹惋不已。

吴王再三劝之不从,只得权且散朝,暗嘱伍员以私谊挽留。

伍子胥奉命,散班后便请孙武至府,不论公事,只私交,恳请留朝。

孙武愈加不从,反私劝伍员:子乃智谋之士,岂不知道乎?暑往则寒来,春还则秋至;三十年河东,复三十年便转河西。

吴王以寡欺众,几灭楚国,因恃其强,骄乐必生。

夫功成不退,将有后患,我兄详之!

伍员正当扬眉吐气之时,春风得意之际,岂肯听他?不以为然,复又相劝。

孙武叹道:人各有志,不能相强。

子不听弟之劝,亦休劝我。

由是深施一礼,离开伍府,还归家中,收拾行囊车马,飘然而去,其后不知所终。

孙武虽去,然因留下十三篇兵法于世,诸子百家中兵家一派,便即自此而兴。

孙武弃官隐居之后,吴王阖闾即拜伍员为国相,尊呼为子胥而不名。

伯嚭为太宰,同预国政。

更名阊门曰破楚门,复垒石于南界,留门使兵守之,以拒越人,号曰石门关。

周敬王十五年,楚昭王十一年,公元前505年。

楚昭王遣王孙熊繇在梅子(今梅溪乡)筑东麋城,迁其国遗民于此。

画外音:古糜国,祁姓,子爵,建国于商,春秋时被楚国所灭。

糜国王族后裔及其国民中,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,称糜氏或麋氏,后统一为糜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
楚国虽经吴国沉重军事打击,但因国土广袤,本国展未受太大影响。

反而知耻而后勇,在令尹子西治理之下稳步展,直至达到繁盛顶点。

因改革政治体制,在全境范围内普遍设立新县,边境设郡,完善官职爵秩,展经济。

楚文明一如江河出峡,以奔腾万里之势,终致盛极一时。

时过三载,鲁定公八年。

孔子在鲁,时年五十岁,自称“五十不惑”

阳虎字货,鲁大夫季平子家臣。

季氏数世掌握鲁国朝政,阳货复又掌握季氏家政。

因势力渐大,勾结季桓子之弟季寤,复与公鉏及等人联手,背叛季桓子,欲图取而代之。

因谋事不密,阳货反被季桓子与孟孙氏合力打败,逃往齐国,史称阳货之乱。

便在此时,季桓子家臣公山弗扰亦效阳货,起兵叛于费邑,命召孔子参与谋划。

孔子当时正准备出仕做官,于是便欲应公山弗扰之召。

子路闻而不悦,来劝恩师。

子路:夫子若无处可去,也就算了,何必非从公山氏之召,去侍奉此类家奴?

孔子:此言虽鲁,却是至理。

夫召我者,而岂徒哉?如有用我者,吾其为东周乎?

于是听从弟子劝告,婉拒公山弗扰之聘。

与此同年,范蠡携师妹越盈至越,以满腹学问打动越王允常,封为上大夫。
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