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渐成晋国第一豪门。
赵鞅由此终于熬死政敌士鞅,升为中军之佐,位列六卿第二。
士鞅虽死,其子士吉射更贪,比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,并与中行寅相互勾结,两家之亲,更为紧密。
晋定公十二年,赵鞅再次率兵伐卫。
卫灵侯请降,并献五百户属民,以结赵氏欢心。
赵鞅退兵,将五百户卫民暂寄族弟赵午封邑邯郸,后命尹铎修建晋阳城,以安顿贡户,并作赵氏宗族保障。
晋阳城筑就,赵鞅便寄书赵午,索要寄居民户。
赵午本欲奉命迁民,众家臣却一致反对,并且谏道:今正值齐国会盟四国,欲进犯邯郸,若仓促移民,必予敌人以可乘之机。
且卫人安居邯郸,又何必急于迁往晋阳哉!
赵午信以为然,遂寄书赵鞅,再拖延一些时日。
赵鞅怒道:赵午向来亲于中孝范氏,此欲将卫民五百户据为己有,叛我赵氏也!
即以宗主之命,将赵午招至晋阳。
邯郸午坦然来至晋阳,欲当面解释,未料赵鞅并不许见,立将其下狱处死,并告知赵午随从涉宾,要邯郸氏家族另立其主,且必归还卫民。
涉宾回到邯郸,向公子赵稷哭诉家主被杀。
赵稷闻报号哭不已,邯郸众臣亦都大怒,群情激奋,谋划为先主复仇。
于是公推赵稷为大夫,厉兵秣马,据邯郸城动叛乱,声讨赵氏。
赵鞅时在国都绛城,听闻邯郸氏拥兵造反,乃命上军司马籍秦为将,统军攻打邯郸。
籍秦引兵东出,一面向邯郸进军,同时早遣使者,分向中行寅与士吉射告急。
镜头闪回,数年之年。
籍秦接受中行寅密令,到上军营中就任司马,暗中监视赵鞅一举一动。
画外音:籍氏本为晋国公族之后,世代皆为朝中大夫,向来依附荀氏。
籍秦并为荀氏家臣,曾多次跟随荀吴、荀跞、荀寅等东征西讨。
自智氏与中行氏决裂,其便接受中行寅指令,暗中为其监视赵鞅。
赵午虽是赵鞅本家族弟,但同时又是中行寅外甥。
赵鞅使籍秦率兵讨伐邯郸,岂非与虎谋皮?因此一招失算,险至灭族之灾。
中行寅与士吉射闻报,立刻召开紧急会议,决议营救邯郸。
计议已决,遂分别召集州兵家甲,准备与邯郸氏一同叛晋。
两家动静,却被赵鞅家臣晋阳尹董安于察觉,便急如星火,亲至绛都来见家主,提醒早作准备。
赵鞅闻听此讯,虽甚惊惧,却还心存侥幸。
董安于:其事急矣!
若待两家齐,赵氏必危。
赵鞅:晋国之法,祸乱者死。
我欲待其乱,后制人,不亦可乎?
董安于:君其不闻先制人,后者制于人乎?使彼兵来攻,晋阳百姓必遭危害。
我必作战备于先,主公若虑乱之罪,则使我董安于独自承之可也!
赵鞅闻言,沉默不答。
董安于知道家主默许,便回晋阳,调动赵氏军队,积极备战。
果不出董安于所料,数日之后,范氏与中行氏便即起兵,向赵氏起进攻。
上军司马籍秦虽奉赵鞅命令在先,本来按兵未动;此时闻荀氏动,便令调转马头,与邯郸军马并回晋都,向绛城动突袭。
赵鞅闻籍秦反水,不由大惊,便带扈从家甲,仓皇逃离国都,撤回晋阳,与董安于合兵据守。
中行氏、范氏、邯郸氏三家紧追不舍,兵围晋阳。
赵氏自下宫之难以来,此时再次面临灭族危机。
因尹铎与董安于未雨绸缪,在建晋阳城时殚精竭虑,面面俱到,此时便即挥巨大作用。
范氏、中孝邯郸三家合力攻打,久攻晋阳不下。
虽然如此,赵氏一家独对三家,孤军奋战,晋阳城破,看来也是早晚之事。
便在此时,智、韩、魏三卿挥作用。
以至形势逆转直下,战局立刻生变化。
画外音:此时晋国六卿,已是矛盾重重。
荀跞与赵鞅貌和神离,荀寅与韩不信相互厌弃,魏侈与士吉射相互憎恨。
荀跞又因当年瓜分羊舌、祁氏封邑之事,与范氏嫌隙极深。
而韩、赵、魏三家,却是众志成城,守望相助,矢志不移。
晋阳战事方酣,早已满朝皆知。
执政正卿荀跞闻报,先是故作不知,欲承渔翁之利。
及闻晋阳战事陷入胶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