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华夏真相集

关灯
护眼
第六十三集 晋阳大战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

,又恐伤晋国元气根本,引来楚国大军,遂与宠臣梁婴父商议对策。

荀跞:依贤卿之见,赵氏与中孝范氏、邯郸之争,我当助谁?

梁婴父:彼四家之中,惟中行荀氏虽与主公同宗,但早离心离德,是为心腹大患。

不如趁此机会,主公为示公平,以大义灭亲姿态,联合韩不信、魏侈与范氏旁支士皋夷,相助赵氏,合五家之力,一举驱除荀寅,除灭中行氏在晋国势力。

战事即罢,内患已除,主公身为执政正卿,其四家外姓,又岂敢再与我荀氏相抗衡哉!

荀跞:卿言甚是。

你便代我密谋策划此事,大局若定,便以子取代中行氏卿位;同时赶走士吉射后,便使士皋夷担任范氏之主。

梁婴父:臣谢主公隆恩。

事不宜迟,某这便去办。

于是连夜遣使四出,请韩不信、魏侈、士皋夷来至荀府,商议其谋。

五人虽然各怀心思,但驱逐范氏及中行氏目标空前一致,于是一拍即合。

密谋已毕,众人各散还家,分别准备。

来日早朝,荀跞遂以正卿名义,向晋定公请命:当年君与臣僚相约,祸乱者死。

盟书沉于黄河,诸神皆知。

今赵氏、范氏、中行氏三家始祸乱,如仅驱除赵鞅,是谓对赵氏不公。

法律之上,人人平等,请将赵氏、中行氏、范氏一并驱除!

晋定公准奏,乃命智氏、韩氏、魏氏三家军队,攻打范氏、中行氏封邑。

三家既命国君明令,因此便列堂堂之阵,以正正之师,加入六卿混战。

但因范氏、中行氏势力雄厚,三卿之军尽力攻打二邑,竟不能克。

荀寅、士吉射闻老巢被攻,恼羞成怒,便撤晋阳之围,反向晋都绛城动进攻。

齐国公族后裔高强,当时避难于范氏,提醒二卿道:以臣攻君,是以下犯上,必成众矢之的,万劫不复,请二位君侯慎思之!

荀寅、士吉射热血沸腾,根本不听,全力攻打国都。

晋定公立即传檄号召国人,群起而攻,剿灭叛军。

国君诏命即下,于是范氏、中行氏立成众矢之的,继而众叛亲离。

只因智、韩、魏三家联合守卫国都,范氏、中行氏未能攻克,最终战败而逃。

韩不信与魏侈见范氏及中行氏败逃,由是联合入宫劝谏定公,请赦赵氏乱之罪。

晋定公经历此战,亦认定范氏、中行氏是为公敌,于是诏命赦免赵鞅,继续担任上卿。

荀跞虽然不喜赵氏,但此时自忖难与韩、赵、魏及定公抗衡,亦只得将错就错。

于是大战结束,晋阳围解之后,荀跞与赵鞅、韩不信、魏侈四卿相聚,在晋定公殿中盟誓,并力讨伐中行氏、范氏,除死方休。

范氏、中行氏两大贵族逃往卫国,两家封邑就此无主。

荀跞便请韩、魏二卿,依照预定之策,与赵氏商议,欲使士皋夷为范氏宗主,梁婴父取代中行氏之位,六卿制度不变。

赵鞅闻此,极力反对,并私谓韩、魏二卿道:晋国之衰,便始于六卿分治之制。

士鞅在时,范氏一族便贪婪霸道,欺凌君主;今既罢士吉射,复换士皋夷,是换汤不换药,有何不同?且荀跞阴险毒辣、唯利是图,尤甚于范氏;为一己之私,连同宗中行氏都可出卖,又有何爱于我三家?梁婴父卑劣人,乃智氏走狗,岂可使其为卿,以助智氏之虐哉?

韩不信、魏侈闻而大悟,乃弃智氏,追随赵鞅之议。

于是来日朝议,韩、赵、魏三家异口同声,反对恢复六卿,建议便以今之四卿,维护国君之权。

晋定公闻听此议,自然抚掌欢迎,连声称赞。

荀跞未料成此局面,万般无奈,只能作罢。

于是四卿平均瓜分中行氏及范氏封邑,以及其国中户口百姓。

梁婴父不得为卿,咬牙切齿深恨,因向家主荀跞再献毒计。

梁婴父:赵氏能独挡范氏、中行及邯郸三家之兵者,全仗董安于为其家宰。

若不杀董安于,晋国迟早必将归于赵氏。

主公何不借口董安于先祸乱,以责赵鞅杀之?

荀跞亦自痛恨赵鞅,拆散韩、魏与智氏联盟。

今闻梁婴父之计,立即采纳,遂亲自修书,派人送往晋阳,转呈赵鞅。

信使献书,赵鞅当面拆示,见其书略云:

今番六卿混战之事,确因士吉射、荀寅动叛乱,先伐晋阳,后攻国都。

但寻本溯源,皆由
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