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华夏真相集

关灯
护眼
第七十集 豫让刺赵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

魏驹:依卿之计,却又如何?

任章:既求我地,便似韩虎一般,与之可也。

失地者惧,得地者骄,骄则轻敌,惧则相亲。

以相亲之众,以待轻敌之人,智氏之亡,立而可待矣!

魏驹称善,复至外厅,将怒目换作笑脸,亦以万家之邑献之。

智开赍持万家地图还报,智伯大喜,再遣兄长智宵,往见赵氏,专求蔡皋狼谷沃野之地。

赵襄子毋恤闻言,却不似韩、魏两家般忍气吞声,当即拍案大怒道:赵氏土地,乃先君所封,祖宗所传,安敢弃之!

韩、魏有地自予,吾不媚人也。

智宵便以此言回报,且又添油加醋。

智伯大怒,于是尽出智氏甲兵,出于国都;复使人邀约韩、魏二家,共攻赵氏,且许诺道:及灭赵氏之日,与公等三分其地。

韩虎、魏驹惧怕智伯之强,且贪赵氏之地,于是各引一军,随同智伯向赵地征进。

智伯自将中军,使韩军在右,魏军在左,杀奔赵邑。

赵氏谋臣张孟谈侦知,奔告家主:三家同来,主公宜逃难。

赵毋恤:我父临终遗嘱,异日有变,必往晋阳,今日是也!

遂携众臣家将,连夜逃奔先父旧邑晋阳;复号召城中百姓,闭城据守。

百姓皆感当年赵鞅、尹铎仁德,见其子赵毋恤到至晋阳,携老扶幼,迎接入城,驻扎宫馆。

赵毋恤见晋阳城堞高固,仓廪充实,即时晓谕百姓,登城守望。

因点阅军马器械,见戈戟钝敝,箭不满千,知道以此无力对抗三卿,不由愀然不乐。

张孟谈知道家主心思,复献计道:臣闻董安于修治晋阳宫时,墙垣皆以荻蒿楛楚聚而筑之。

主公何不其墙垣,以验虚实?

赵毋恤闻而大喜,遂使人其墙垣,只见墙泥之内,果然都是箭杆之料。

于是又问:箭矢已足,奈戈矛兵器何?

张孟谈:董安于建筑宫殿之时,堂室外廊皆练精铜为柱。

熔而用之,铸兵有余也。

毋恤遂命再廊柱,果然皆是已经锻炼精铜。

遂使冶工开炉融柱,铸为剑戟刀枪,无不精利。

由此付国人,便得数万甲士。

赵毋恤见此,不由赞叹:甚哉,治国之需贤臣也!

当年我父因得董安于,而器用足备;得尹铎,而民心归附。

祚赵氏,其未艾乎?

张孟谈与众臣闻此,皆都称贺。

于是厉兵秣马,军威大振。

不则一日,智、韩、魏三家兵到,分作三个大营,连络而居,将晋阳城围得铁桶相似。

晋阳百姓个个情愿出战,人人欲要迎敌,青壮老少,齐赴宫前请令。

赵毋恤见民心可用,议于众臣,询问拒战之策。

张孟谈进言:彼众我寡,战未必胜。

不如深沟高垒,坚闭不出,以待其变。

韩、魏向来无仇于赵,反而有隙于智氏,此来随征,是为智伯所迫耳。

两家割地,更非出于本愿,故三家虽然联军,实不同心。

臣谓其不出数月,必有自相疑猜之事,主公姑且待之。

赵毋恤深纳其言,乃亲自抚谕百姓,同上城墙,示以协力固守之意。

于是晋阳军民互相劝勉,虽妇女童稚,亦皆愿效死力,搬石运矢,不亦乐乎。

于是攻守相争,激战不已。

智、韩、魏三家围困晋阳岁余,不能取胜。

花落花开,复又冬去春来。

智伯眼见士气低迷,粮草渐缺,无计可施。

遂引韩康子与魏桓子二卿,乘车周行城外,探视地形。

见晋阳城固若金汤,不由仰长叹。

智伯:早闻此城,乃是当年尹铎与董安于合力所建,坚如铁瓮,今观果然。

如此坚固,安可破哉?

韩、魏闻此,并不答言,似乎各怀心事。

三人边看边走,行至一山,见山下泉流万道,滚滚望东而逝。

智瑶望水半日,若有所思,忽然眼前一亮。

智伯:有此兵助我,今可成功矣!

韩、魏齐都吃惊,未知其意所指。

智伯命拘土人向导近前:此水何名?

土人答道:此山名曰龙山,因山腹中有巨石高悬如瓮,故又名悬瓮山。

晋水自此东流,出山后与汾水汇合,此泉便乃是晋水源之处。

智伯又问:此泉离晋
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