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>
若依此,则九鼎并未失踪。
周失九鼎之时,滕国太子出使楚国,途经宋国时两次拜见孟子,请教治政之策。
太子后为国君,是为滕文公。
因受孟子教诲,在国内推行仁政,实行礼制,兴办学校,改革赋税制度,不久名声大震,称为贤君,远近来附者络绎不绝。
赵肃侯二十四年,赵国联合韩国攻魏,包围襄陵。
魏军以一敌二,大败赵、韩联军。
次年,赵肃侯死,在位二十五年。
子赵雍即位,是为赵武灵王。
赵武灵王即位,为雪襄陵战败之耻,任用赵豹为相,虚心求教,又置博闻师、左右司过各三人,以便随时请教,纠正自身过失。
每遇大事,先请教贵臣肥义,并尊礼寿高老者。
因思常受胡人侵扰,议于群臣道:今中山在我腹心,北有燕,东有胡,西有林胡、楼烦,秦、韩之边。
而无强兵之救,是亡社稷,奈何?
计议结果,乃决心胡服骑射,以教百姓,强兵卫国。
张仪闻楚威王已薨,怀王继立,乃遣人致书怀王,迎其妻子,且言昔日盗璧之冤。
楚怀王因惧秦国之强,收到来书,急遣使礼送张仪妻子至秦,再三致歉。
遣使者去后,楚怀立召昭阳至殿,当面责道:张仪贤士,其才下共知。
当初既为子门客,何不进于先君?又诬其为盗,迫其终为秦用,非遗我楚之大患何?
昭阳受责甚愧,并无一语可答,回到家中,便即病而死。
与此同时,卫平侯姬劲死,子嗣君即位,是为卫襄侯。
时有卫国徒役,逃到魏国,因医好魏惠王之病,便被魏王留做魏国医官。
卫襄侯欲以五十金购回,使其继续服役,魏惠王不从。
卫襄侯甚是固执,又欲用左氏之地易之。
众臣谏道:以一城易以刑徒,何谓也?
卫襄公道:若听任此徒逃脱,使刑不能施,甚于失一城也。
魏惠王听,遂令人将此刑徒送回卫国,并未索要左氏之城,以及任何财物。
法律高于一切,卫襄公可谓中国史上位践行者。
公元前325年,秦惠文王十三年、魏惠王后元十年、韩宣惠王八年。
魏国上将公孙衍重新提出合纵联盟,共同抗御秦国。
魏惠王与韩宣惠王先在巫沙(今河南荥阳)相会,又与韩王前往赵国,会见赵武灵王。
次年,魏、韩、赵、燕、中山五国互相改称王号,重新结成合纵抗秦联盟。
楚怀王闻此,复申苏秦合纵之约,将欲结连中原诸侯。
张仪闻而大怒。
因思此番合纵,并非出于师兄苏秦之策,乃入见秦王:臣请辞相印,前往魏国,请大王恩准。
秦惠文王惊问:孤有何得罪之处,君欲舍秦,往投魏国?
张仪:臣此番东去,非是叛秦投魏。
山东六国溺于苏秦之,未能即解;今又听秦国叛臣公孙衍蛊惑,联盟抗秦。
臣此去必令魏国事秦,以为诸侯之倡。
秦惠文王闻言大喜,这才明白张仪意图,由是欣然许之。
张仪乃辞相印,去秦投魏,来至大梁。
魏王得之大喜,用为客卿。
张仪因魏王:大梁南邻楚,北邻赵,东邻齐,西邻韩,而无山川之险可恃,此四分五裂之道也。
故非事秦,国不得安。
魏王因受苏秦合纵思路影响,未听张仪连横之议。
张仪知道不能仅以言辞打动魏王,遂还至己府,暗派心腹家人急还秦都咸阳,往招秦师伐魏。
秦惠王立即配合,兵攻取曲沃。
未料此举适得其反,魏王大怒,愈加不肯事秦,并与齐王会于东阿,再次谋为合纵,并推楚怀王为纵约长。
齐宣王从之,于是各使节,前往楚国郢都,请结楚盟。
楚怀王见魏、齐皆肯奉己为纵长,不由激雄心,慨然答应结盟合纵。
因欲改革朝政,振兴楚国,便擢用大夫屈原为左徒,命其主持制定新法。
屈原名平,出身王族远支。
博闻强识,通晓国家盛衰兴亡之道,擅长外交辞令。
既受命为左徒,于是制定新法,改革楚国政治,提拔贤能官吏,采取联齐抗秦之策。
改革新政,自然难免触犯旧贵族利益,于是群起抵制,不肯配合。
楚怀王幼子熊兰、宠姬郑袖,联合上官大夫,对屈原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