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华夏真相集

关灯
护眼
第八十三集 乐毅伐齐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

君罢相,纷纷辞去,半月散尽。

惟有冯谖不肯离去,并亲为孟尝君御车,还至薛城。

离城尚有三十余里,只见薛邑百姓扶老携幼相迎,拜于道傍,争献酒食。

孟尝君见此情景,双眼红,热泪盈眶,手抚冯谖之背泣道:我到今日方知,此乃先生前番焚烧债券,为田文市德者也!

冯谖笑道:臣意何止于此?请借臣车驾一乘,必令主公益加见重于国君。

孟尝君道:惟先生所命,田文无有不从。

冯谖遂请支领一批金帛,驾车西入咸阳,求见昭襄王,并下辞:臣闻秦与齐势不两雄,其雄者拿下,大王以为然否?

秦王不答反问:先生有何良策,可使秦国雄霸下?

冯谖道:齐之所以重于下者,以有孟尝君故也。

今齐王收其相印,以功为罪;大王何不乘其怀怨,收为秦用?则用以谋齐,如反掌之易,岂特雄霸下而已哉?

只因樗里疾已卒,秦王此时欲得贤相,闻言大喜,乃饰良车十乘,黄金百镒,命以丞相之仪,往迎孟尝君于薛邑。

冯谖告辞秦王,离开咸阳,抢在秦使前面,疾驱到至临淄,来见齐王,再下辞:齐、秦并强,得人者雄,失人者雌。

今臣闻秦王阴遣良车十乘,黄金百镒,往迎孟尝君为相;倘孟尝君西入相秦,反而为秦谋齐,则雄在秦,临淄、即墨危矣!

齐湣王知道冯谖是为孟尝君门客,闻此半信半疑,犹豫不定。

便在此时,边关守将来报:秦人使团过境,往薛邑而去。

因有通关符牒,臣不敢拦。

齐湣王这才确信,一时手足无措,便问冯谖:孟尝君果若赴秦,这便如何是好?

冯谖:前者孟尝君罢相,是楚国传谣之故,并非大王本意。

今秦使旦暮且至薛邑,大王可乘其未至,先恢复孟尝君相位,更广其邑封。

孟尝君是为齐之公族后裔,岂有爱秦恶齐之理?必喜而受之。

秦使者虽至,岂敢擅迎我之相国出境?

湣王称善,即命冯谖持节,往迎孟尝君回到临淄,复其国相之位,益封千户。

秦国使者至薛,闻孟尝君已复相齐,只得转辕而西,回国向秦王复命。

秦王这才知道,自己是被冯谖利用,至此无可奈何,只好咬牙切齿,暗气暗憋。

孟尝君既复相位,宾客去者复归,齐聚门下。

孟尝君欲待怪罪,冯谖谏道:富贵多士,贫贱寡交,事之常也,君又何怪?

孟尝君闻此,再拜称谢:先生心胸,田文不及!

乃待宾客如初,不计前嫌。

下之士皆道孟尝君胸阔如海,愈加趋之若鹜。

孟尝君复为齐相未久,西部诸国战火又起。

魏昭王与韩厘王合纵伐秦,秦将白起奉命率军御敌,大败于魏韩联军于伊阙,斩数万余级,河水皆赤;复乘胜夺取韩地二百里,魏河东地四百里。

秦昭王由此傲视下,便使人出使临淄,言于齐湣王道:今下相王,寡人欲称西帝,以主西方;尊齐为东帝,以主东方,平分下,王以为何如?

齐湣王闻此,意为所动,于是议于孟尝君,将欲称帝。

孟尝君奏道:秦以强横见恶于诸侯,大王切勿效之。

如若不然,必成众矢之的。

齐王信以为然,遂婉拒秦使之请。

不过旬月,秦王复又遣使至齐,相约共伐赵国,获胜之后,共分赵国之地。

齐王闻此,又复心动,未及与相国孟尝君商量。

便在此时,苏代自燕国复至临淄,以通两国盟好。

齐湣王知道苏代乃是鬼谷门徒,极有智计谋略,遂向其请教与秦国并为二帝之事。

苏代答道:秦独致帝于齐,所以尊齐也。

却之,则拂其意;受之,则取恶于诸侯。

愿王受而勿称,使秦称之。

若西方诸侯皆肯奉秦王为帝,大王乃随后称帝,以王东方未晚。

齐湣王:闻卿之论,似又高出田文,寡人敬受教。

然秦又约我伐赵,其事何如?

苏代:兵出无名,事故不成。

赵乃强国,无罪而伐之,势必两败俱伤,又诸侯不服。

若得其地,则为秦利,齐无与焉。

若依臣计,今宋方无道,下号为桀宋,大王与其伐赵,不如伐宋。

得其地可守,得其民可臣,而又有诛暴之名,此汤武之举也。

湣王大悦,乃厚待秦使,受帝号而不称
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