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华夏真相集

关灯
护眼
第十七集 贯高行刺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

萧何见在朝廷,尚不能保楚王,况张公已逝乎?

韩王:卿言甚是有理。

然则我将奈何?

侍臣:若依臣计,不如干脆造反。

韩王:以楚王之能,且为刘邦所擒。

凭我弱韩之力,岂是汉帝对手?

侍臣:汉帝命大王徙边,则何不要求再往北境,虚以抗击匈奴为名,实与匈奴联手?

韩王:此计甚妙!

卿之智谋,不弱于张子房也。

计议已定,于是上书:韩国易被匈奴入寇,晋阳相去边塞甚远,臣请治马邑为都。

汉帝未知其心怀反意,反而喜慰夸赞,当即许之。

韩王信大喜,因而迁都马邑。

一面招兵买马,积草囤粮,意欲反汉自立。

诸王列侯皆已受封,高祖复又下诏,命评定最高元功诸将位次。

诸将皆奏:

平阳侯曹参,大战数十,战不计,身被七十余创,攻城略地,功劳最多,宜居第一。

关内侯鄂千秋力争:群臣之议,皆为误解。

汉帝刘邦:卿何以言此?

鄂千秋: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,此特一时之事耳。

皇上与项王相距五岁,失军亡众,数度跳身远遁,全赖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充。

皇上虽无诏旨,辄有数万徒众送出关郑又转漕关中,给食不乏。

陛下数亡山东,萧何常保全关中以待陛下,此万世之功也。

今奈何欲以一旦之功,而驾乎于万世之勋哉!

臣谓当萧何第一,曹参次之。

汉帝赞道:此论甚善!

乃评定丞相萧何为建国功,悉封萧何父子兄弟十余人。

更益萧何食邑二千户,特赐剑履上殿,入朝不趋。

因鄂千秋食邑安平,特加封为安平侯。

只因汉帝悉除秦朝苛仪酷法,化繁为简,群臣便皆不依礼法,常饮酒争功,醉后妄呼,竟至在大殿中拔剑击柱。

汉帝不胜其烦,愈益厌恶。

儒士叔孙通猜知帝意,于是进言。

叔孙通:为将者攻城略地,陛下可仗其荡平下,但未可使之治国。

儒者难与进取,但可与守成。

臣请陛下诏准,征聘齐鲁诸生,与臣门下弟子,共起朝仪,以规尊卑上下。

高祖甚喜,问道:繁文缛节,得无难乎?

叔孙通:五帝异乐,三王不同礼。

礼者,因时世、人情为之节文者也。

臣愿颇采古礼,与秦仪杂就之。

不难,不难!

汉高祖:卿可试为之,需令百官易知,度其所能行者为之。

叔孙通领诺出宫,乃亲往齐鲁,征召鲁国诸生三十余人,至朝中制定礼乐。

鲁国儒生皆喜而从之,惟有两生不肯应征。

二儒生:今下初定,死者未葬,伤者未起,又欲起礼乐。

礼乐所由起,积德百年而后可兴,汉其能国祚恁久乎?公去矣,无污我礼乐!

叔孙通:公等真乃鄙儒也,不知时变。

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归,还至长安。

于是召集朝中学者与弟子百余人,以绵蕞为席,就野外演习朝规礼仪。

月余之后,请高祖到野外试观。

汉帝观礼大喜:如此之便,我能行之。

便下诏旨,令为群臣规制,汉礼乃成。

公元前200年,汉高祖三年。

刘邦命在都城长安西南角,于秦王章台基础上修建未央宫,又称西宫。

宫殿建成之后,便自栎阳迁都长安。

画外音:未央宫乃君臣朝会之地,约占全城七分之一面积,较长乐宫稍,但建筑壮丽宏伟,则有过之。

四面修建宫门各一,唯东门和北门有阙。

宫内有殿堂四十余屋,并六座山及多处水池,大门户近百,与长乐宫之间又建阁道相通。

前殿居于全宫正中位置,其基坛是因龙山丘陵而为,顺其山势造成。

便在此年,匈奴冒顿单于率兵南下,以十万铁骑围攻马邑。

韩王信引兵亲与匈奴交战,因败多胜少,只得多次派遣使者,与匈奴求和。

冒顿接受韩王议和,转而攻代。

代王喜不敌,弃国逃归长安,哭告汉帝。

画外音:代国乃是最北方诸侯国,都于平城,即今山西大同。

其地北到大漠,南到雁门关,西到黄河,东与燕国接壤,境内有恒山、五台山之
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