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华夏真相集

关灯
护眼
第二十一集 贾谊上疏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

字害了自身。

邓通闲话,过便罢。

镜头转换,按下邓通,复贾谊。

贾谊被配荆南,以为长沙王太傅,只因远处阴湿之地,日月着实难熬。

好不容易挨至第三年,忽一日在室中读书,见有一只猫头鹰飞入房间,停于座位。

那猫头鹰其形像鹃,又称为鵩,世人视为不祥之鸟。

贾谊见鵩鸟进宅,自谓寿命不长,伤感不已,乃作《鵩鸟赋》,以抒怀才不遇情怀。

《鵩鸟赋》传入长安,被人呈献子案头。

汉文帝由此想念贾谊,征召入京,并于未央宫宣室接见。

宣室者,专门祭神典礼之处也。

文帝见到贾谊,先问政见,再问祭祀,转而询问鬼神。

君臣二人促膝长谈,贾谊知无不言,一直谈到深夜。

汉文帝兴味盎然,不觉移席至前,与贾谊几乎前额相抵。

谈论已毕,色已明。

文帝叹道:朕三年不见贾生,自以为必有过之,以今日看来,犹相差甚远也。

于是命将贾谊调离长沙,使为幼子梁怀王刘揖太傅,出任大梁。

内侍不解,于是问道:陛下既谓贾生是为下奇才,因何不使留于朝中,予以重用?

文帝:其间关要,非你人可知。

贾谊此时尚很年轻,棱角分明,若使参政,必致过激,易犯众怒,此其一也。

内侍:尚有其二乎?

文帝:今朝野之中,勋臣宿将及分封诸王相互对峙,盘根错节,矛盾本深。

而贾谊力主削藩,若使其参与执政,则必与下为敌,使朕陷入被动,此其二也。

内侍:尚有其三乎?

文帝:贾谊与邓通乃为死敌,朕今正以邓通抵制旧臣以及诸王,岂可使其二人互斗?最重要者,梁怀王乃是我至爱之子,今使贾谊辅之,用心良苦,你人何知!

内侍:陛下明见万里,人管窥蠡测,不能知其万一也。

贾谊既为梁怀王太傅,便即离京,随从梁王就国上任。

此后虽在梁国封地,但仍体察朝中政事,居安思危。

因正在年轻气盛,且恃丰华绝代,才能不世之出,尤其热血澎湃,不能自已。

却不理解皇帝既对自己青睐有加,却为何将自己置于朝廷之外,便又满怀孤愤,故此多次上疏陈述政事。

文帝见他文辞之间锋芒毕露,知其未解自己深意,因而多次留中不,亦不回复。

前元八年,淮南王刘长死,乃封其四子为列侯。

贾谊闻而大急,乃上《陈政事疏》,又名《治安策》。

其文恣肆汪洋,提出同姓诸王并不比异姓王可靠,且如此封国,最后都要背叛朝廷。

解决办法就是分割诸侯王国,从而集权于朝廷。

文帝览之,十分欣赏。

然而当时正用心于稳定政局,恢复经济,不欲立即实施,由是再次作罢。

因对诸侯王采取姑息政策,所以导致景帝时期吴楚七国之乱。

汉文帝十一年,贾谊随梁怀王刘揖入朝,梁王不幸坠马而死。

贾谊深深自责,经常哭泣,心情忧郁。

梁怀王无子,按例撤销封国。

贾谊上书建议为梁王立嗣,扩大梁国及淮阳国封地,使黄河至长江连成一片。

文帝从之,乃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,另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。

其后吴楚七国之乱,梁王刘武坚决抵御,终平叛乱,方见贾谊此时深谋远虑。

贾谊因伤心梁怀王之死,又常自责,终在忧郁中死去,年仅三十三岁。

画外音:汉文帝刘恒在位,常以秦亡为鉴,深知百姓生活之苦,性又节俭,奉行黄老无为而治政策。

曾因惜财罢建露台,又诏罢下田租。

通过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,汉朝经济得到长足展,文教大兴,国力日益强盛。

是谓一代明君,就此拉开文景之治盛世序幕。

薄太后出身低微,在汉高祖时颇不得宠。

因被吕太后赶出长安皇宫,随儿子刘恒前往代郡,因而多知百姓疾苦。

汉文帝即位之后,便常劝儿子关心民生,废除肉刑。

汉文帝至孝,欣然听从,则下诏书,议于众臣道:一人犯法,罪及自身。

何连坐父母妻儿耶?我不信此法为善,卿等议之。

大臣按照汉文帝意见,经过朝议,上奏请求废除连坐法。

诏书下达,下无不称颂。
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