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诸军校尉以下,才不及中人,然因功封侯者数十人。
我不比别人差,但无功得封。
岂我命中不该封侯乎?望先生教之。
王朔问道:将军回思,曾有自悔之事乎?
李广答道:我任陇西太守时,羌人反叛,我诱骗降者八百人,以诈计杀之。
直到今日,平生至悔者惟此,绝无别事。
王朔叹道:将军曾记战神白起,功高盖世,但因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,终得恶死之事乎?能使人受祸者,无比杀降至甚。
将军不能封侯,乃此因耳。
不被诛杀,尚为万幸。
李广闻言大悟,长叹而已。
因历任七郡太守,前后四十余年,赏赐皆分给部下,家无余财,一生不置产业。
李广身高臂长,善射如神,子孙及徒众皆不能及。
又寡言少语,常画图为战,闲时专以射箭作戏。
带兵行军,若遇断粮缺水,士兵不得尽喝,自己不饮;士兵不得全食,自己不饭。
因对士兵宽厚不苛,部下皆效死力。
倘若遇敌,估计不中不射,矢便要应弦倒地。
因多次被敌围困,危险万状;连射猛兽,也几次被伤。
但皆能脱难,亦谓福报。
元狩四年,汉武帝动漠北之战,由卫青、霍去病为将。
李广渴望封侯之志不减,屡次请求随校武帝起初以其年老不应,李广固执请战,终获诏准,得以出任前将军。
汉军出塞,自战得胜。
卫青自匈奴降兵口中,得知单于驻地,不由大喜。
李广老当益壮,请求自为先锋,出击单于营帐。
卫青以为李广时乖运舛,是为屡败之将,与军不利,于是拒绝其请,决定自带精兵追逐单于,而命李广与右将军合并,从东路出击。
诸将皆知,东路迂回绕远,而且缺乏水草,不能并队行进,势必难以建功。
李广急于立功封侯,遂请求道:末将职为前将军,大将军却令我从东路出兵,却是何意?我少年从征,至今才得与匈奴对阵机会,愿做前锋,先与单于决战,望将军许之!
卫青闻此,顿起惺惺相惜之感,便欲应允。
中军见此,轻扯衣角,附耳低声道:大将军临行之时,子陛下之嘱,岂忘记耶?
卫青猛醒,便记起汉武帝私下警告:李广年老,休使其正面对敌,恐于军不利!
念及于此,便即硬起心肠,下令箭:老将军至右将军中,依令而行,勿违我命。
当时公孙敖因前番出征失期,罢去侯爵,以中将军随同卫青出征,也欲建功复爵。
卫青便令公孙敖为前军统领,命李广右军,予以配合。
李广大怒,乃转身回营,领本部军与赵食其合兵,就此启程,从东路出。
只因心中不快,走时仓促,便即忘记征聘雇佣向导。
于是有时迷路,结果落在卫青之后,不及应援。
卫青依照降卒口供,复命其为向导,果然顺利追及匈奴单于,与其交战,轻易获胜。
单于战之不利,率部逃跑。
卫青只因孤军深入,终于不能活捉单于,只好收兵。
汉军主力还师,南行渡过沙漠,遇到李广与赵食其东路军马,由此合兵一处。
李广闻走隶于,更增激愤。
勉强谒见大将军后,便即气哼哼地,回到自己军郑
卫青心知自己理亏,乃派长史送给李广粮酒,算作赔礼道歉。
并向李广、赵食其询问迷路情况,要给子上书,报告军情。
李广怀怨,任凭长史如何询问,只是不答。
长史回报,卫青怒气渐增,又派长史再往右营,传令李广部将,前去中军大帐汇报军情,受审对质。
李广闻部将受到传讯,怒如狂,乃截住长史,对其道:我为东路主将,部伍迷失道路,与校尉何干?你且回去,某当亲至大将军幕府,前去受审对质!
长史不敢得罪此位传奇老将,由是只得空手而回,归报大将军卫青。
李广支走长史,乃对部将道:某自少年从军,与匈奴作战,大七十余次,屡次遇险,死里逃生,未获全功。
今幸随大将军出征,将欲建功赎罪;大将军又调我迂回绕远,偏偏迷路,此岂非意乎?况我今已六十余岁,岂能再受刀笔吏污辱耶!
言罢流泪叹息,乃拔刀自刎。
军中将士皆都痛哭,边境百姓闻之,亦无不落泪。
当时李广生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