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华夏真相集

关灯
护眼
第二十七集 淮南迷案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

刺客,西入长安,分别打入大将军幕府及丞相府衙。

意欲刺杀大将军卫青,服丞相里应外合,迎接淮南王进入长安,即皇帝大位。

又恐国相及诸大臣不从,于是又召伍被密谋,欲先杀死国相,及国中二千石以上大臣。

伍被献计:可假作宫中失火,国相、二千石大臣必来相救;部曲皆持水具,不能兼兵。

殿下提前埋下精兵,待其冉时,杀死即可。

宜同时派人扮作捕盗兵卒,手持羽檄,从南方驰来,大呼南越兵入界,以借机整军兵,可使朝廷不疑。

刘安大喜,又问:我率兵向西之时,诸侯若无人响应,则当如何?

伍被答道:则依殿下当初所定之策可也。

南取衡山以攻庐江,夺寻阳船,守下雉城,扼九江口,断豫章彭蠡湖口,以强弓劲弩临江,设防南郡。

再东进江都、会稽,南联越国。

如此,则于江淮之间屈伸自如,犹可拖延一些时日。

刘安赞道:先生所言,真至善之计也。

便在淮南王依旧沉浸在纸上谈兵之时,朝廷方面已经展开动作。

河南郡守因受丞相密嘱,将淮南王孙刘建供词呈报廷尉,继又转呈朝廷。

汉武帝亲览供词,这才重视起来,遂与丞相公孙弘商议对策。

公孙弘献计:可使廷尉巡视各诸侯国,以召见淮南国中尉为名,逮捕世子刘迁以归。

则不需刀兵,谋初汉高祖诡游云梦,擒捉楚王韩信之计也。

汉武帝闻而大喜,诏命依计而校

廷尉奉命,乃以召见淮南国中尉名义,离京南下。

未料此事却被淮南王公主刘陵侦知,遂遣快马出京,报予父亲淮南王。

刘安得报,急与世子刘迁谋划,诏命国相及二千石大臣进宫,杀之起兵。

国相毫不怀疑,坦然而至;内史外出不在国中,得以脱身。

中尉则遣人来请罪:臣须往边境,迎接子陛下派来使臣,分身乏术,故此不能入宫面见大王。

刘安遂对世子道:内史、中尉不肯前来,若只杀死国相一人,反倒打草惊蛇,奈何?

刘迁:无计奈何,只得暂时罢手。

于是只与国相闲话一番,便即放其出宫。

淮南王父子就此再度犹豫,不敢擅自行动。

刘迁:此前参与谋杀朝廷中尉殷宏者皆死,已是死无对证。

父王部下群臣中可依靠者,先前都被朝廷拘捕,今已无可倚重举事者。

时机不熟,此时起兵,恐难成功。

刘安:若依汝计,却当奈何?

刘迁:既无人证,儿臣甘愿前往廷尉处,与朝廷混赖一番,或能侥幸脱罪。

刘安也想就此罢手,不再造反,遂应世子之请。

于是刘迁自谓有恃无恐,便主动前往廷尉大营,自接受审查。

进入帐内,抬头看时,忽见廷尉身侧站立一人,正对自己凝视冷笑,不由大吃一惊,亡魂皆冒。

此位廷尉侍从非别,竟是仇人雷被!

刘迁心知不妙,倒也果断,不等廷尉审讯,便拔肋下长剑,将欲刎颈自杀。

雷被见此,电步上前,轻轻夺下世子手中长剑,只割破颈肉,鲜血淋漓,未能丧命。

伍被闻世子被擒,便知所谋之事已败,亦是果断非常,立即独自往见廷尉,自坦白,承认自曾参与淮南王谋反之事,并将谋反详情全盘供出,求免灭族之罪。

廷尉既得伍被供状,乃命法吏包围王宫,先逮捕淮南国王后,后将国中参与谋反宾客,全部搜查抓捕。

由是搜出诸多谋反器械用具,违禁越制衣冠仪仗,然后书奏向上呈报。

汉武帝大为惊怒,便将此案交给公卿大臣审理。

经过连番刑讯,又牵连出与刘安一同谋反之列侯、二千石公卿、地方豪强数千人。

武帝下诏,一律不论罪刑轻重,皆都处以死刑。

廷尉上奏:衡山王刘赐不曾参与此案,但因是刘安之弟,应予收捕。

武帝道:侯王各以封国为立身之本,不应彼此牵连。

刘赐之事,尔等有司众官,便与诸王、列侯一道,去跟丞相会集商议可也。

廷尉奉旨,遂召集赵王刘彭祖、列侯曹襄等四十三人,共同商议。

诸王列侯皆都道:淮南王刘安大逆无道,谋反之罪,明白无疑,必当诛杀不赦。

胶西王刘端表意见:淮南王无视王法,肆行邪恶,心怀欺诈,背叛祖宗,妄生邪。
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