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贺受玺二十七日,便向各官署下达诏令,征索物品,共有一千一百二十七起。
文学光禄大夫夏侯胜、侍中傅嘉见此,进言规劝。
刘贺非但不从,反而怒责夏侯胜,命将傅嘉入狱。
由此荒淫昏乱,尽失帝王礼仪,无所不为。
丞相杨敞屡次进言规谏,都不改其过,反而日甚一日。
大将军霍光见状,乃同群臣谒见上官太后,详陈昌邑王各项荒唐举止,其不能继承皇位,应予废黜。
皇太后遂升未央宫承明殿,诏令各宫禁卫,不许昌邑国群臣进宫。
昌邑王闻不许自己旧臣入宫,不由惊问:此乃何意?
黄门当听此问,伴作不闻,更不不答。
昌邑王正要火,大将军霍光引领禁军入宫。
霍光跪奏:太后有诏,禁止昌邑国群臣入宫。
刘贺慌道:慢来慢来。
大将军为何出语如此惊人?
霍光不答,起身而出,指挥禁军,将昌邑王群臣全部驱逐出宫,集中在金马门外。
车骑将军张安世率羽林骑士赶到,立即加以拘捕,当场将二百余人绳押索绑,俱都交给廷尉,关在诏狱。
霍光继而下令,命侍症中常侍等,严密看守昌邑王。
侍中:未知如何严密看守,尚请大将军明示。
霍光:卿等只要心值守。
昌邑王如或自杀,则必使我获罪下,背上弑君恶名。
侍中:敬诺。
昌邑王还不知道自己要被废黜,犹问众侍:我随臣何罪,而大将军全部拘之?
众人已知此位皇帝将要被黜,自是无从回答。
便在此时,传旨官入奏:太后下诏,召见昌邑王。
刘贺闻太后召见,心中害怕起来,叫道:我犯何罪,太后要召见我?
传旨官:微臣不知,请殿下急校
此时已改口称殿下,而不称陛下。
刘贺无奈,只得奉命来至后宫,见太后身披珍珠缀成短袄,盛装坐于帷帐之中,数百卫士皆持兵器环卫,期门武士持戟守卫台阶,排列殿下。
群臣按序入殿,奉旨官传诏:命昌邑王俯伏听诏!
刘贺至此,只得下阶拜倒。
霍光出班,呈上诸臣联名奏章,尚书令当庭宣读:
高皇帝创建汉业,故称太祖;文皇帝仁慈节俭,故称太宗。
五刑律制,罪无过于不孝。
周襄王不能奉母,《春秋》责之。
昌邑刘贺未告高庙而受大命,是不可继承上意旨,应当废黜。
臣请御史大夫蔡谊、宗正刘德、太常苏昌,以及太祝,备太牢以告祭于高庙。
皇太后闻罢,当即下诏:准奏。
霍光上前,命昌邑王跪拜接受诏令。
昌邑王兀自不服,道:朕闻子只要有诤臣七人,即使无道,也不失下。
霍光冷笑道:皇太后已下诏令废黜,殿下哪里还是子!
上前解其玺绶,捧献太后,扶昌邑王下殿,走出金马门,群臣送校
昌邑王这才知道大事已去,向西拜道:我愚昧不明,不堪担当汉朝重任。
霍光送到昌邑王府邸,告罪道:殿下自绝于上,臣等怯懦无能,不能自杀以报。
臣下宁负大王,不敢有负社稷。
愿大王自爱,臣将再不能侍奉殿下矣。
言罢大哭。
部从上前扶起大将军,离开昌邑王府而去。
回到大殿,群臣遂又上奏:自古被罢黜放逐之人,都需流放边远之地,不使其干扰国家政令。
臣等请求,将昌邑王刘贺,迁到汉中房陵县。
太后不忍,诏令刘贺回到故国昌邑,并赐汤沐邑二千户,将哀王刘髆家财全部归还。
对刘髆四个女儿,也各赐汤沐邑一千户;昌邑国被废除,降为山阳郡。
昌邑国群臣由于未尽辅佐教导君臣之谊,使昌邑王误入歧途,因而全部获罪。
霍光命将昌邑国臣全部诛杀,共杀二百多人。
只有郎中令龚遂与中尉王吉,因曾多次规劝昌邑王,得以免死,但被剃去头,判处四年徒刑。
众臣赴死,都哭喊道:当断不断,反受其乱。
昌邑王被奸臣叛除,非意乎!
刘贺被废,霍光尊立汉武帝曾孙刘询为帝,是为汉宣帝。
刘询原名刘病已,字次卿,故太子刘据之孙,史皇孙刘进之子。
因忌惮刘贺,期年后乃派密使,赐山阳太守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