丁氏一族并被赶回原籍。
又将傅皇后降称共王母,丁后贬称丁姬。
是日太皇太后王政君垂帘听政,大司马王莽操持国政。
百官聚于朝廷东厅,朝贺平帝,三拜九叩,拜舞起居。
汉平帝:众卿平身。
可有本奏?
御史大夫:臣等众卿,联名上奏。
汉平帝:尽管奏来。
御史大夫:今有大司马王莽,自先帝大行以来,尽心王事,救倾扶危,有拨乱反正大功,功在社稷,犹如周公辅成王时崇高,功德巍巍。
臣等以为如此大功,当封为王。
汉平帝:大司马之意若何?
王莽:臣虽有微功,分所当为。
众卿此议,虽是一番美意,但臣谓绝计不可。
汉平帝:却是为何?
王莽:休臣之微功难符此赏,便是当年高祖之时,便曾立白马之盟,非刘姓不得封王。
微臣何人,敢破此例?
汉平帝:众卿之议,非为无由;大司马之辞,亦非无据。
即是如此,可特赐大司马号为安汉公。
更因扶立寡人之功,诏命对众臣俱都加封,赏赐下臣民爵一级。
官吏在位二百石以上,试用期未满者,都按已满看待,给予转正任用。
御史大夫及众卿:陛下圣明,臣等谢主隆恩!
当时班部之中有博山侯孔光,时任光禄大夫,心中暗思:王莽权势日益强大,凡与王政君有仇者,睚眦必报,尽行诛杀。
我乃前朝宰相,若与其同处朝堂,如何得保长久无事?
计议已定,于是越班而出,持笏上奏:臣启陛下,今有安汉公赤心辅政,我大汉社稷必当稳如磐石,安享太平。
臣今老矣,耳聋眼花,有心无力,故请告老,退职还乡。
汉平帝闻此,不敢回答,眼望太皇太后。
王政君:安汉公以为如何?
王莽:博山侯虽然年迈,但尚未达古稀之年。
更为百官楷模,岂可擅离朝堂?为臣以为,既然孔侯不耐政务繁剧,大可委以清闲职责,以慰众望。
王政君:何谓清闲之职?
王莽:今皇上虽然聪睿异常,但毕竟年幼,臣谓应给其安排宿儒,以为师傅,朝夕教导为政之要。
博山侯乃是前朝丞相,下儒林之冠,恰当此任。
王政君:卿言甚是有理。
皇帝陛下,便依安汉公之奏,可拜博山侯孔光为太傅,官位四辅之,领给事中,负责宿卫供养,在宫禁之中办公,负责供给衣服、车马及食物。
汉平帝:就依太皇太后。
王莽及众卿:陛下圣明,臣等恭贺太傅。
孔光:臣谢主隆恩。
画外音:次年,孔光又升任太师,王莽自己则担任太傅。
孔光深谙木秀风摧为官之道,此后经常称病,不敢与王莽并列朝班。
王莽就此独揽朝纲,指使群臣上奏,颂扬自己功德。
汉平帝复加给王莽宰衡称号,虽处公爵,但位于诸侯王之上,统率百官。
孔光看到此种情形,知道王莽篡位之意已明,自己若不从逆,必受其害,更感到恐慌,于是再三上表,坚持称病辞职还乡。
太皇太后王政君览奏,便下诏书:太师孔光乃是圣人后裔,先帝太傅之子,德行纯正端方,道义学术精通,担任四辅之,辅助皇帝。
虽年迈有病,但似绰高望重大臣,是国家重器,仍不可缺。
《周书》‘毋弃老成’,其国欲兴,须重师道。
诏许太师孔光不用上朝进见,每十日赏赐一餐。
赐给太师灵寿杖,黄门令给太师在宫禁之内设置坐几,太师进入宫禁之内可持杖,并赏赐十七种食,回府第养老,下属官员仍按照常规办公。
元始五年,孔光在家中寿终正寝,享年七十一岁。
王莽奏请太皇太后,命九卿策书,赠给太师博山侯印绶,赐马车、棺材、金钱、杂帛。
由少府供设帷帐,派谏大夫持符节同谒者负责丧事,博士负责丧葬礼仪。
临丧之际,太皇太后王政君特遣中谒者手持符节前来吊唁,公卿百官共同吊唁送葬。
时用丧车及副车各一乘装载,皇帝羽林卫军及诸儒生,合计共四百人。
送葬车一万多辆,用五百名兵士掘穴下棺,坟墓隆起,同大将军王凤葬礼相同。
赠谥号为简烈侯。
太师丧事已毕,王莽,遂重用当代名士鸿儒刘秀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