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华夏真相集

关灯
护眼
第四十三集 田况之策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

而立须卜当代之。

圣旨既下,大军于长安城西马圈祭旗誓师,准备西征。

主帅严尤止住三军,复上书奏道:微臣以为,国事纷扰,有缓有急。

当今之计,匈奴之事可暂且罢置,要之事,是平山东盗贼。

臣冒死上言,伏乞圣裁。

王莽览奏,怒火万丈:箭在弦上,岂可不?此贼一贯消极怠战,朕不用你便了。

于是下诏,命将严尤免职。

满朝文武见此,皆都震惊,但无人敢言。

时有议曹史范升,代郡人氏,欲诣阙进言,先向大司空王邑呈递签呈。

其书略云:

子不间父母,方称孝子;臣不毁君王,乃谓忠臣。

今众人异口同声,歌颂皇上神圣,赞扬阁下英明。

今下大事昭如日月,震比雷霆,然子不见,阁下不闻;则下万民,阖唤苍?阁下以善政不言,过失犹;以恶政行之,失则大矣。

两者必居其一,则无怪乎下怨恨,皆归于公。

子今恐远方不服,臣却以国内百姓不满为忧。

今正逢春始,却征调壮丁役使远方,粗食不充,田地荒芜,粮谷腾贵,一斛数千钱,官民水深火热,岂谁为国!

臣恐不久,胡貊守阙,盗匪入帷矣。

臣有良策,请引见子,临阙奏之。

王邑看罢,冷笑数声,置之不理。

大军未,翼平郡连率田况奏报,郡县对民间财产估计不实。

王莽遂命再征税一次,并谓田况忠心为国,升为伯爵,赐钱二百万。

民众本来不堪困苦,今又被征赋,皆都咬牙切齿咒骂田况,恨其早死。

青徐二州百姓家财荡尽,由此扶老携幼,抛弃家园流亡,终致老弱死于路上,强壮加入盗贼。

遂皆推东海郡治县润子都为,乃率流民起事,转战于徐、兖一带,拥众六七万人。

由此北望赤眉,南联绿林,齐鲁吴楚一带皆反。

春正月,王莽诏命大赦下,根据三万六千年日历,改年号为地皇。

为征匈奴,又下诏书:予之皇初祖考黄帝平定下,将兵为大将军,内设大将,外置大司马五人,大将军至士吏凡七十三万八千九百人,士千三百五十万人。

予受符命,稽考前人,将条备焉。

因此诏命,设置前大司马、后大司马、左大司马、右大司马、中大司马职位,各州牧至县宰都赐予大将军、偏将军、裨将军、校尉称号。

诏旨既下,使四出。

于是乘坐驿站传车使者经过各郡,每将近十批。

各郡仓库中没有现存粮食供给,驾传车马匹不够,就掠取民间,征用路上行人车马。

秋七月,大风摧毁王路堂。

王莽又借符命,诏立王安为新迁王,将太子王临降为统义阳王。

又下诏书,黄色宝贵,红色轻贱,命郎官、侍从官都穿深红色衣服。

当时常有望气者入宫求见皇帝,都京城中宜大兴土木,以压制邪祟。

王莽深信不疑,便命在长安城南兴建九座皇家祭庙。

其中黄帝庙最大,东西南北四方各长四十丈,高十七丈,其它祭庙减半,规模十分宏伟。

为修建皇家祭庙,复下诏广泛征召全国工匠及捐助钱粮者,人马粮草络绎于途。

九庙设计极尽工巧,支出数百万钱,役夫丧生者万人左右。

当月大雨,连绵六十余日不停。

忽一日,大司空属吏王丹向朝廷告密,有钜鹿郡男子马适求等人,意图谋反,欲动燕、赵等地兵马,在密谋之时泄露消息,为臣所知。

王莽览奏,赐封王丹为辅国侯。

立遣三公大夫逮捕审讯马适求党羽,牵连到各郡国才俊之士数千,都被处死。

自此举国大兴告密之风,奸巧欺诈之徒,皆以诬人造反为务。

汝南人郅恽深明文星象,上书奏道:兆汉室必当复兴。

屡生异象者,是示以陛下觉悟,归于臣僚者。

陛下宝位取之于,宜还于,谓知命。

王莽览奏大怒,命将郅恽擒拿进京,下入诏狱;后又赦免,以示宽容。

地皇二年春正月,新朝皇后病死,谥曰孝睦皇后。

王莽下诏:皇后大丧,诸皇子王公勋戚皆许上祭。

惟皇后亲子统义阳王临不孝,行为荒悖;且乱言道星相,包藏祸心,故不许临丧,命在府中思过。

朝中众臣闻诏,再次震惊,私论纷纷。

镜头闪回
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