阜、梁丘赐二将,一战获胜后声势大振。
于是乘胜挥师南进,尽留辎重于蓝乡,引精兵十万南渡潢淳、临水,阻两川间为营。
甄阜:传我军令,断绝后桥!
梁丘赐:却是为何?
甄阜:公岂不闻当年霸王破釜沉舟,及韩信背水之战乎?我断绝此桥以示三军,若不尽灭舂陵贼兵,绝无还心也。
梁丘赐:将军有气吞山河之志,此番灭贼必矣。
镜头再次转换。
刘秀赶到宜秋,搬请新盛平林两路绿林军往救棘阳。
然而绿林军众位头领闻官军势大,各欲解去,不敢与之对担
刘秀早闻下江兵领王常甚为贤能,遂夜入其帐,以合纵之利,分兵之害。
字幕:王常,字颜卿,鄠县人,汉成帝时移居颍川郡舞阳县。
画外音:王常尚侠好义,长大后因为弟报仇,隐名逃亡江夏。
加入绿林军后,被王凤任命为副将,攻打邻近各县,多立战功。
地皇三年,因绿林山爆瘟疫,乃分兵出山,与成丹、张卬进攻南郡兰口,号称下江兵。
后于上唐乡大破荆州牧所率官军,用兵得当,身先士卒,故为全军将士钦仰,谓曰贤能之士。
刘秀知其大名,遂夤夜来见。
王常:早闻刘氏昆仲大名,今日得见,幸何如之。
刘秀:不敢。
秀亦早闻将军豪侠过人,今日得见,胜似闻名。
王常:你我之间,毋须客套。
未知公子远来,所为何事?
刘秀:愿与将军联手,共抗莽军,同谋大事。
王常:近闻官军新破舂陵之众,势大难敌;某欲引兵远遁,暂避锋锐,不亦可乎?
刘秀:公言谬矣。
岂不闻战国末期,齐国避秦之事乎?何能避之,终被秦灭而已。
王常:若依公计,则当如何?
刘秀:我有八字,惟公详之。
王常:未知哪八字?
刘秀:合纵则存,分崩则亡。
王常大悟,击案赞道:善哉,好一个合纵则存,分崩则亡。
王莽残虐,百姓思汉。
今刘氏复兴,即真主也;某必为公前驱,以辅大业。
刘秀大悦,离席施礼:将军明见!
若大事能成,我兄弟岂敢独飨其功哉!
遂与王常深相结交,排摆香案,焚香约盟,告辞而去。
王常送走刘秀,还归大营,便将与刘秀约盟之事,具向成丹、张卬等众将言之。
成、张二将自负己军强大,人数远众于舂陵残兵败卒,本来甚为轻视;今闻王常私自与刘秀约盟,皆都大为不悦。
沉吟良久,成丹率先开口。
成丹:大丈夫既起义创业,当各自为主,何故受制于人,替他刘氏兄弟效命!
诸将帅闻罢,纷纷点头称是。
王常因见诸将帅皆在,乃趁机剖析其理,晓谕众人:
王常:诸公所论非也,且听某一言。
往者成、哀二帝衰微无嗣,太皇太后王政君信用外戚,故此王莽得以承间篡位。
既有下,而政令苛酷,大失民心。
百姓讴吟思汉,故我等因疵起。
民所怨者,所去也;民所思者,所与也。
凡举大事,必当下顺民心,上合意,功乃可成。
以秦、项之势,尚至夷覆,况我等布衣相聚草泽?以此行之,灭亡之道也。
今南阳诸刘起兵,下仰之。
某观刘秀深计大虑,具王公之才,与之并合,必成大功,此所以佑吾属也。
成丹闻此,默然无言以对。
下江诸将虽都倔强少识,然而素敬王常,均服其论。
张卬思索片刻,便问诸将:颜卿高论,公等以为如何?
诸将听出话外之音,哄然道:若非颜卿将军,我等几乎陷于不义。
愿敬受教!
成丹、张卬见众人再无异议,即从王常之策,引兵北向。
地皇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,下江兵赶到棘阳,与舂陵兵会合。
次日新市兵、平林兵亦先后赶到,四家合兵,诸部齐心同力,锐气益壮。
刘演大喜,乃于棘阳城外大飨军士,设立盟约,休卒三日,将三路义军分为六部。
三十日,军队秘密行动,乘夜出,攻取蓝乡,将甄阜所留军资全部夺获。
时当旧年除夕,义军联合出击,南阳郡官军正在庆贺新年,俱都不知。<