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华夏真相集

关灯
护眼
第五十五集 原配贤后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

,于今三年。

宜奉宗庙,为下母。

主者详案旧典,时上尊号。

异常之事,非国休福,不得上寿称庆。

帝诏既下,满朝无声。

唯有太子太傅张湛崇尚忠直,称疾不朝。

光武帝强起其为大司徒,张湛便当堂便溲,自断仕途。

与此同时,太子讲师郅恽上言:臣闻夫妇之好,父不能得之于子,况臣能得之于君乎?是臣所不敢言。

虽然,愿陛下念其不可,勿乱大伦,使下有议社稷者。

光武帝诏复:恽善恕己量主,知我必不有所左右而轻下也。

诏封郭后子右翊公刘辅为中山王,郭圣通为中山王太后,以常山郡划给中山国,以二郡奉养郭氏。

郭况徙封大国,为阳安侯;郭竟以骑都尉从征有功,封为新郪侯,东海相;郭匡为干侯,官太中大夫。

圣通叔父郭梁早终无子,则封其女婿陈茂为关内侯,以嗣其爵。

诏旨即下,太子刘强谦恭聪慧,知道母亲既废位中宫,则己便为庶子,恬居储位便是于礼不合。

郅恽鉴于西汉易储,多父子相残为例,劝刘强主动让位。

刘强审时度势,便听从郅恽建议,主动辞让太子之位,请求父皇允许自己退位藩王。

光武帝因不愿违背父子之情,始终不肯答允。

建武十九年,卷人维汜弟子,妖巫单臣、傅镇等以妖言惑众,再聚党徒,攻入原武城,劫持吏人,自称将军,就此反汉。

光武皇帝闻报大怒,派遣臧宫为帅,率领北军及黎阳营数千人前往征伐。

臧宫兵围原武,下令四面攻打。

城中存谷食多,矢石多集,负隅顽抗;官军数攻不下,士卒死伤众多,损兵折将。

臧宫无奈,只得上表请罪,并求援兵。

光武帝闻报,连夜召集公卿诸侯王,询问平贼方略。

众卿无语,东海王刘庄独出奇谋。

刘庄:妖巫相劫,势无久立,其中必有悔欲亡者。

但外围甚急,贼不得走耳。

若依儿臣浅见,宜挺缓,令得逃亡,则一亭长足以擒之矣。

光武帝深以为然,遂依照东海王之策,诏命臧宫撤围一角,纵敌逃走,然后衔尾追杀。

臧宫奉旨而行,撤围纵敌,最终啃完胜。

此事过后,刘强接纳讲师郅恽建议,再向父亲光武帝恳求引愆退身,刘秀终于答应。

六月戊申,光武帝乃下诏曰:《春秋》之义,立子以贵。

东海王刘阳乃皇后之子,宜承大统。

皇太子强,崇执谦退,愿备藩国。

父子之情,重久违之。

其以强为东海王,立阳为皇太子,改名庄。

画外音:自从废后直到更换太子,长达两年有余,由度田废后开始,东海让位结尾;光武朝最为重大政局变动,至此终于落下帷幕。

郭圣通被废,被封为中山王太后,移居皇城北宫。

刘庄立为太子,即就东宫。

刘秀以十万钱重金礼聘当世名儒桓荣教授太子,同时任用何汤、刘昆、包咸、钟腥大儒文士,传授皇太子学识。

建武二十四年,班彪谏言:当选任贤能担任太子太傅,完善东宫及诸王府官署,依据西汉旧典,设立皇太子汤沐及坐朝仪制。

光武帝准奏,最终任命张佚为太子太傅、桓荣为太子少傅。

建武二十八年六月,故皇后郭圣通病故辞世。

更始帝刘玄之子寿光侯刘鲤,怨恨刘盆子害死己父,通过郭圣通之子刘辅结交宾客,刺杀刘盆子之兄故式侯刘恭。

刘秀震怒,下诏大捕诸王宾客,并将刘辅下狱三日。

受此案牵连死者,多达数千人。

同年八月,郭圣通四子刘强、刘辅、刘康、刘延皆命就国,阴丽华诸子则都留在洛阳。

镜头闪回。

阴丽华兄弟阴识、阴兴,一直备受刘秀亲重;阴识在随阴丽华到洛阳后,便先于功臣封为阴乡侯。

后任关函谷关都尉,并为侍郑

刘庄立为太子之后,阴识便即辅导东宫,并任守执金吾。

阴兴任黄门侍郎,兼任守期门仆射,掌管子卫队;后亦为侍中,并赐爵关内侯。

刘秀又欲增封列侯,阴兴认为富贵有极,缺知足,自己因无战功拒绝封侯。

建武十九年,阴兴升卫尉,并辅导皇太子。

次年刘秀病重,阴兴在云台广室拜受顾命。

刘秀病好
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