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邓融被押解洛阳入狱,正归廉范管理。
廉范尽心侍奉,非常勤劳,如对父母。
邓融观其面容,不由奇道:世间竟有面貌如此相同者耶?某观你酷似我旧部廉某。
廉范斥道:公因困窘,看花眼矣。
此后不再与之交谈,却于暗中上下打点,使邓融告病,申请出监就医,廷尉终于许可。
廉范又为其租房赡养,每日探视照顾,直到邓融病死,都不明自己身份。
邓融死后,廉范又亲自赶车,送邓融灵柩回到原籍南阳,安葬完毕离开。
廉范回到洛阳,忽闻恩师博士薛汉因受诏校定图谶,不幸牵入楚王刘英谋逆一案,以至下狱而死。
故人门生都不敢前往探视,只有廉范替恩师收殓安葬。
有司官吏将此事报于子,明帝大怒,召廉范入宫责道:薛汉与楚王同谋,惑乱下,卿何敢替其收殓下葬?
廉范叩头奏道:臣谓薛汉认罪伏诛,已偿其过。
臣不忍师生情谊殓之,罪该万死。
皇帝息怒问道:卿是廉颇之后乎?与右将军廉褒、大司马廉丹何亲?
廉范奏道:廉褒是我曾祖,廉丹乃是祖父。
皇帝道:将门虎子,难怪卿胆敢如此。
于是非但不怪,并加赏赐。
廉范因此出名,被推荐为秀才,数月之后升任云中太守。
闪回结束,云中府衙。
门将来报太守廉范:匈奴大举进兵入关,烽火连,势不可当,请令定夺。
廉范闻报,遂命擂鼓聚将,与群僚计议应敌之策。
属吏建议:依照汉朝旧例,各边镇若遇来犯之敌,且人数过五千,各镇就应书向邻郡求救。
今匈奴来势凶猛,势不能敌,请救书于邻郡,是为上策。
廉范:诸公此非善计。
既是敌势迅猛,若见我请求别郡之兵来援,必知城中兵寡势弱,反并力攻打,救兵何及?公等勿忧,且看某以计退之。
遂布置四门守卫,亲率士卒上城御担
不一时探马来报:敌骑至矣,距城只有二十余里。
廉范抬头看,见夕阳已落,晚霞渐隐,正是傍晚时节。
由是传令:命城上所有士兵,各绑两个火把点燃,高举过顶,来回摆动,不得违误。
一声令下,无数火把燃起,遍布四面城墙,宛若游龙,灿如繁星。
色黑透之时,敌骑大至。
远见城上火光甚盛,以为汉兵救援已经到来入城,由是不敢夜间攻城,权且扎下营盘。
各部大人相互商量,震惊欲退。
廉范在城头仔细观察,见匈奴兵阵角旗帜移动,知道是要退军。
于是尽出库中牛酒,犒劳士兵,并传将令:众军饱餐战饭,然后击鼓鸣角,开城杀出!
时当凌晨,云中城门大开,汉军尽出,声喊如雷,地动山摇,冲向敌阵。
匈奴军正在惶惑迷离之际,不知有多少兵马来袭,遂上马奔走,不成队伍。
汉军奋勇追击,杀敌数百;匈奴自相践踏,倒是死伤逾千,一口气奔逃塞外,帐房辎重等军资尽为汉军所得。
从此匈奴无人不知廉范大名,不敢再轻易侵犯云郑
捷报入京,汉明帝大喜,下诏重赏太守范廉,褒奖云中所有将士,汉军威势大振。
其后不久复又下诏,迁升廉范为武威、武都两郡太守,给予双俸待遇。
廉范在任期间,皆随当地风俗,教化训导百姓,政绩卓着,被朝廷称为能臣干将。
云中大捷之后,永平十七年。
汉明帝派遣窦固、耿秉、刘章三将,西出敦煌昆仑要塞,再次经略西域。
耿秉、刘章因知窦固善于用兵,乃自去符节玺印,将兵权交予窦固,任其调度。
由是三将合兵,共计一万四千余骑,数千里奔袭,进攻车师国。
窦固:随军向导,可将车师国地理报我。
向导:车师国分为前后两部,国师前王即后王之子,两处王廷相距五百余里。
窦固:车师后王部路途遥远,山谷险深,士卒苦寒,不如先攻前王部。
耿秉谏道:在下以为不然。
我若先攻克后王部,前王部必然自服。
若先攻前王部,则后王部必来救援,使我腹背受敌矣。
惟将军慎思之。
窦固不答,尚自犹豫未决。
耿秉性暴,见班固不决,遂率本部军径直向北,进入后王部境内。
窦固闻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