侍中蔡邕时在座中,想起董卓对自己礼遇好处,不由出一声叹息,脸现悲戚之色。
王允见此情状勃然大怒,起身离座呵斥道:董卓国之大贼,几倾汉室。
君为王臣,所宜同忿,而怀其私遇,以忘大节!
今诛有罪,而反相伤痛,岂不共为逆哉?
蔡邕本来暗自叹息,未料被王允识破行藏,由是并无一语可答。
王允怒气更炽,遂命将蔡邕收押,交给廷尉治罪。
蔡邕深知王允当初阿附董卓,此时是要杀人灭口。
于是深自后悔,便在狱中递上辞表,卑辞向王允道歉,甘受刑罚,以求完成汉史。
朝野士大夫闻知,大多皆怀同情,欲图共同营救蔡邕,王允皆都不许。
太尉马日磾对王允道:蔡伯喈乃是旷世奇才,清楚汉朝故事,当使其续写《汉史》所未载后汉之事,成为国之重典。
且其忠诚仁孝,名声素着于下,获罪也无缘由,不过于座中一声叹息而已,又无几人听见。
公无罪而杀之,岂非自堕威望乎?
王允被问得面红耳赤,过半晌方才答道:昔汉武帝不杀司马迁,使其成毁谤之书,流传后世。
今国家中途衰落,政权不固,不能使奸谄之臣舞文弄墨于幼主之侧。
若使其完成汉史,则既不能增益圣上之德,又令我等蒙受毁谤议论。
马日磾愤然告辞离去,回府后对门客叹道:王允其无后乎?善人,国之纪也;制作,国之典也。
灭纪废典,王允其能久乎!
其后不久,蔡邕遂死于狱中,时年六十岁。
群臣及下士子闻之,无有不为其哭泣者。
当时少帝刘辩化名诸葛亮,正在隆中以躬耕陇亩为名,日夜研习水镜先生司马徽所授鬼谷子秘籍,以及假岳父黄承彦所传匠门机巧之能。
忽闻庞德公到蔡邕已亡,不由放声大哭,数日不食;复思少年时伙伴蔡琰,更是不能自已。
郑玄听闻蔡邕死讯,亦仰叹道:汉世之事,谁与正之!
兖州、陈留郡间儒生文士,都画蔡邕遗像以悼之。
司隶校尉黄琬曾与王允同谋诛杀董卓,此番闻其害死蔡邕,不由恨极,由是再不与王允私下有任何往来。
因暗叹道:此人心胸狭隘如此,以一己之私图害下文魁,上岂无报应!
画外音:其后不久,董卓部将李傕、郭汜杀返长安,吕布败走山东。
王允果被李、郭二人逼死,且被诛全家,只落得香烟不存,后嗣灭绝,果应黄琬之言。
而在李傕、郭汜等攻破长安之后,亦收捕黄琬下狱,不久遇害,时年五十二岁。
镜头闪回,按下王允,复朱儁。
当初董卓入关之时,留下朱儁把守雒阳,而朱儁潜与山东诸将通谋,欲作内应。
其后关东联军相互攻杀离散,朱儁惧为董卓所袭,由此出奔荆州。
董卓深以为恨,乃命弘农杨懿为河南尹,以为长安东部屏藩。
朱儁闻董卓已至长安,复引兵还归洛阳,进击杨懿。
只交手一合,杨懿不敌战神朱儁,败逃关郑朱儁向东屯驻中牟,移书河南州郡,向各处郡守州牧请借兵马以讨董卓。
徐州刺史陶谦率先响应,遣精兵三千助之;其余州郡,亦有所给。
董卓闻联军又来,遂命李傕、郭汜屯驻河南拒之。
朱儁自知众寡不敌,于是停留不进。
初平三年,李傕、郭汜攻破长安。
百官多数逃避躲死,惟有司空种拂引数百禁军挥剑而出,与李傕交锋,战死阵前。
李傕、郭汜入朝,先杀王允及其全家,继而大力清除异己,就此掌握朝廷军政大权。
闪回结束,朱儁驻军中牟,兵指关郑
陶谦同诸豪共举朱儁为太师,并传檄各州牧伯,相邀一同讨伐李傕,奉迎子。
李傕闻大惊,听从太尉周忠、尚书贾诩计策,派人用子诏书,征召朱儁入朝。
诏书下达,中牟军吏将士都不愿入关,皆劝与陶谦联合。
朱儁却道:今子在李傕等手中,彼便假子命令召唤臣子,为臣者尚应不俟驾而往,况是子亲手诏命乎?且李傕、郭汜乃是奸乱人,樊稠、张济亦是平庸无用之辈,皆无远谋,又势力相等,变乱必生。
我应打入其内部,乘其不备突然行动,则大事可成矣。
当下辞谢陶谦,奉诏入京,任为太仆。
汉献帝见朱儁入朝,知其忠贞无二,由是心下大定,便即依为柱石,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