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实乃社稷之幸,万民之福。
今逢阴雨连绵,伤害禾稼,乞请陛下出京,前至东郊祭,祈祷睛。
献帝:准卿所奏。
即令诏告全国,并请太师董卓主祭。
群臣:谢主隆恩。
吾皇万岁,万岁,万万岁!
散朝之后,吕布便依王允所嘱,派骑都尉李肃率十多名心腹亲兵,扮成宫廷侍卫,潜伏于宫殿侧门两边;并亲自执戟,立于门前,专等董卓前来。
子诏旨下至郿坞,送呈太师府郑董卓奉诏,于是先辞老母,再别美人貂蝉:子大会群臣,欲往东郊祭止雨。
某身为太师,应司祭礼,不能不往。
貂蝉:太师去归,休使妾身悬念。
董卓:当得,当得。
那是自然,我去去就来。
于是更衣出室,来至前殿,聚集僚属,便命李傕、郭汜、张济、樊稠:你四人分率飞熊军三千,谨守郿坞,不可轻动。
其余两千虎贲,随我排驾回京。
四将领命,排列仪仗,拜送太师出坞。
于是董卓进朝,遥见士孙瑞率群臣各具朝服,迎谒于道旁。
董卓洋洋不理,昂然行至北掖门外,却见尚书杨瓒率领禁军,盔甲鲜明,威仪整肃,持戈以待。
董卓:杨瓒,因何按兵束甲,如临大敌?
杨瓒:回禀太师,陛下诏命行祭东郊,整肃子仪仗,乃是为臣职责,岂敢懈怠。
董卓:倒也罢了。
不亏王司徒举荐于你,甚当其职。
子与王司徒何在?
杨瓒:正在宫中,齐聚百官,只等太师驾临。
董卓:甚好。
下令打开宫门,待我进去面君。
杨瓒:太师可以剑履上殿,所带军士,却不可持兵入内。
此乃朝廷规制,太师休怪。
董卓:这是自然。
虎贲中郎,你带兵在此相候,休得喧哗。
中郎:喏,末将遵命!
于是两千虎贲,尽被挡在门外,只许御车护卫二十余人同入。
董卓不疑有变,只顾乘车进宫,却遥见王允等各执宝剑立于殿门,并不下阶来迎。
董卓见众官不似往日,又不来拜接,觉出大事不好,遂命车驾返回,便要出宫。
王允见到董卓举止有异,知道已被他看破,遂奋臂大呼:反贼至此,武士何在?
门侧应声转出李肃,率亲兵百余上前。
董卓大叫:李肃,何敢如此无礼!
李肃不答,亲手持戟挺槊,飞身而至,直刺董卓。
百余亲兵呐喊起处,已将董卓所带二十个近卫军士尽皆屠戮,目不暇接,旋踵即灭。
董卓虽然身穿重甲,难当李肃武艺绝伦,只三两槊,已被刺伤左臂,鲜血涌出。
李肃复一槊杆,将董卓打下车来,滚倒于地。
董卓不由魂飞魄散,情急大呼:我儿奉先何在,快来救我!
吕布听到董卓呼唤,即从车后健步向前,厉声叫道:吕布奉诏讨贼!
话落戟出,直刺董卓咽喉。
董卓待要喊叫,颈上早多了一个血窟窿,眼见不能活了。
李肃窜上一步,早割了董卓级在手。
满朝重臣皆在,见董卓已死,无不欢呼雀跃,齐唱《千里草》童谣,宫内鼎罚
王允见此,遂命吕布赍持董卓级到北掖门,向西凉铁甲军宣诏:奉诏讨灭贼臣董卓,夷其三族,其余协从不问!
西凉将士见吕布已降了王允,哪里还敢反抗?闻诏皆呼万岁,哄地一声,尽行散去。
王允又令吕布,前往郿坞抄斩董卓全家,收降西凉部卒;并令李肃擒拿李儒,阖家满门绑缚赴市曹,尽行诛斩。
自己则率文武群臣至未央宫,向皇帝复旨,报董卓伏诛。
镜头转换,李肃引军穿街过巷,冲向李府。
李儒前在伍孚全家被斩之时,已知董卓得罪满朝文武,势必难久;又见太师独宠美人貂蝉,久居郿坞,渐渐不从己谏,于是托病在家,极少上朝。
此时忽被李肃领兵冲入,将全家绑缚押赴法曹,倒也早在意料之中,并不惊慌失措。
待至押到市曹,临刑之时,李儒转头面向老母,喟然叹道:儿固知必有今日,虽死无憾;不想却连累老母,是谓不孝之人。
其母闻听此语,恨声不绝,引颈待死。
画外音:可叹李儒满腹经纶,计变百出,却因跟错主人,导致满门遭戳。
亦是其逼勒少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