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华夏真相集

关灯
护眼
第十五集 徐州之争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

时候于帐外,闻“传唤”

二字,不由将虎目立起,剑眉高挑,怒火万丈。

字幕:孙策,字伯符,孙坚长子,吴氏所出。

镜头闪回,叙述孙策经历。

孙坚当年随同朱儁攻打黄巾之时,留下家人住在寿春,其时孙策正当少年。

孙策十几岁时,即在寿春结交名士,已有名气,颇有乃父之风。

时有舒县人周瑜,字公瑾,钦慕孙策之名,专程到寿春拜访。

两人同岁,均是少年有志,英达夙成,因而一见如故,便即推诚相待。

周瑜劝孙策移居舒县,让出自家大宅给孙策居住,且升堂拜母,世人称为总角之好。

孙坚被黄祖所杀,消息传到舒县之时,孙策方才虚岁十七。

因将父亲遗体葬在曲阿,几乎痛哭至死,将父仇牢记在心,并无一日忘怀。

处理丧事已罢,孙策举家迁到江都。

因四处打听名人贤士,欲求为己出谋划策,先报父仇,其后恢复父亲旧时所创基业。

时有扬州名士张纮,字子纲,正为母亲守孝,居住江都。

孙策数次拜访,最终得见,遂以师礼待之,告诉自己之志。

孙策:目前汉祚衰微,下纷乱,英雄豪杰拥兵自重,各图展,无人扶危济乱。

先父曾与袁氏共破董卓,功业未遂,不幸被黄祖所害。

某虽年轻识浅,但却有心要干一番事业,欲到袁术处,请其将先父旧部交还,后到丹阳依靠舅父吴景,收集流散兵士,东据吴郡、会稽,替先父报仇雪耻。

然后臣服朝廷,以为汉室外藩,建功立业。

不知先生以为如何?

张纮听了孙策志向,心下不以为然,遂借辞推托道:在下识见简陋,且又服丧在身,对公子所言之事,实在难以帮衬。

孙策再拜请求,眼中落泪:先生名闻遐迩,四方无不向往仰慕。

可志向成与不成,皆由先生一言而决,定要直言教我。

若某志向得伸,大仇得报,决不忘记先生教诲之恩。

到动情之处,不由失声痛哭。

张纮见孙策言辞慷慨,为其忠义豪壮之气所感,这才双手搀起,推心置腹道:昔周朝王道陵迟,齐桓、晋文方应运而起;若王室安宁,诸侯则只能贡奉周朝,尽臣子本分,焉能各抒己志?公子继承先父威烈,骁勇善战,假如真能栖身丹阳,召集吴郡、会稽兵马,则荆扬二州自可扫平,报仇雪恨指日可待。

那时公子凭倚长江,奋威德,扫除群雄,匡扶汉室,所建功业当不亚于齐桓、晋文,定会流芳千古,岂止仅作外藩?然目前时世艰难,若公子果想建功立业,当南渡吴地,挥戈江东。

在下必将与故交好友前去辅佐,绝不食言。

孙策大喜,心中激荡难平:如幢依先生之计,前往袁公路处,借先父旧部兵马。

只是老母幼弟不便同行,望先生不弃,多加照顾。

张纮痛快应允:公子自管去,不须多嘱。

某当游故友豪杰,以待将军归来。

孙策遂将老母幼弟托付给张纮,这才赶赴寿春,来见袁术,陈述借兵报仇之志。

闪回结束。

孙策闻帐内“传唤”

于己,遭此轻视,不由怒火高涨,便要转身离去。

但转念想到此来目的,以及张纮所嘱,立刻心平气和,昂入帐,以晚辈之礼拜见袁术。

袁术待其施礼已毕,急命平身,赐座奉茶。

因详观孙策形貌,见其颇有其父当年气概,且能屈能伸,不由点头暗赞:文台有子如此,实可嘉慰!

孙策:侄儿此来,是欲请世伯大人将我先父旧部交还,并请再借用数千人马,往江东恢复我父旧日基业,并杀黄祖报仇。

则伯父大恩,没齿不忘。

袁术:我已命你舅父吴景为丹阳太守,你可前去投奔;就便召集兵勇,以为部曲。

画外音:孙坚死后,袁术表奏吴景任丹阳太守,命其攻伐前太守周昕,原本是借刀杀人之计。

不料吴景大败周昕,并就此占据丹阳郡,再也不服袁术调遣。

此次袁术令孙策自去招兵,自己却不费一草一兵,无非是重施故计。

孙策见其不肯归还父亲旧部,更不可能借不到兵马,心中愤恨。

于是再次勉强平息怒气,道:既是如此,可请程普、黄盖、韩当、孙河、吕范,与我同校

袁术:这可依你。

中军侍从官,请此五人前来,使与孙郎相见
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