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华夏真相集

关灯
护眼
第十五集 徐州之争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

镜头转换,按下袁术,单孙策。

于是孙策、程普、黄盖、韩当、孙河、吕范一行六人,仅率十余骑随从离了寿春,前去丹阳,投靠舅父吴景。

吴景见外甥已长大成人,想起已故姐夫孙坚,悲喜不胜,相抱痛哭一场。

于是下檄文,准许孙策在丹阳郡下属各县,自行召募士兵。

孙策得到舅父支持,即与程普等往各县招兵。

这日到达泾县境内,刚刚扯起招兵大旗,却突遭泾县山贼大帅祖郎袭击。

只因事突然,且又寡不敌众,孙策落入重围,堪堪势危。

幸得程普拼死护卫,这才冲出包围,返回丹阳,时已黄昏。

孙策不顾身上有伤,腹中无食,立即召集黄盖等五十余人,趁夜杀回泾县。

因知贼众过千,仍旧众寡悬殊,于是下令分头举火,虚张声势,如有千百人之状。

祖郎不知对方虚实,当即仓惶单人独骑败逃,部下数百人逃走不及,由此尽归孙策。

孙策又募兵数日,复得数百军马,稍加训练,与程普等引军来见袁术。

袁术即惊且喜,喟然叹道:孙文台有后!

我若能生子如孙郎,虽死无恨矣。

这才点齐孙坚旧部千余人,交还给孙策统领。

袁术麾下大将桥蕤、张勋等人,见孙策英武非凡,皆都慕其风采,称为孙郎,争相与其订交。

汉太傅马日磾当时持节安抚关东,住在寿春。

因在袁术府中见到孙策,不由大为惊喜,随即表奏朝廷,委任其为怀义校尉。

自此孙策之名,方为朝野所知。

孙策治军严格,部下一名骑兵犯罪,惧被孙郎严惩,于是逃进袁术军营,藏于马棚。

孙策引人直入营中,将那骑兵搜出,就地斩。

事后拜见袁术,请治自己擅闯军营之罪。

袁术反而赞道:士兵反叛,不斩无以立威。

为将者理应如此,何罪之有?

并当众许诺,任孙策为九江太守。

自此孙策声誉日隆,军中对其愈加敬畏。

未料袁术为人言而无信,许诺孙策不久,却改用亲信丹阳人陈纪担任九江太守。

袁术念念不忘昔日旧恨,仍欲攻打徐州,遂使前往庐江,向庐江太守陆康索求三万斛军粮。

陆康不给,袁术大怒,又欲讨伐陆康。

杨大将见此,复又献计道:庐江弹丸之地,明公不必亲征,便用孙策为将即可。

袁术:其肯为我所用乎?

杨大将:某闻孙策在舒县之时,曾去拜访陆康。

陆康轻视孙策年幼,只让主簿接待,自己隐而不见,为此孙策怀恨在心。

此时只需略加激励,孙策闻伐陆康,必为将军用命。

袁术听从其计,即派孙策去攻打陆康,且又许愿道:某偏听人言,错用陈纪,悔之不及。

若贤侄此次拿下陆康,某定保奏你为庐江太守。

孙策果然不计前嫌,奉命出击,轻松拿下庐江,击杀陆康,凯旋归来。

袁术居然又出尔反尔,虽撤了陈纪,却又任用亲信刘勋为庐江太守。

孙策见袁术屡次失信,失望至极。

想到父亲之仇难报,霸业之志不伸,遂在帐内自饮至醉,放声大哭。

适逢吴郡都尉朱治前来探望,见孙策如此,遂谏道:公子先父孙将军在时,亦常听我计谋。

袁术久有称帝之心,公子若以孙将军所遗传国玉玺为当,抵押给袁术,要求借兵去报父仇,其必大喜允常届时某将联络孙将军旧将,一起随公子东归。

孙策听从朱治之策,遂持玉玺来见袁术,呈于案上。

袁术惊问:贤侄此是何意?

孙策:先父旧日对江东人多有恩义,某愿带旧部兵马,去助舅父征伐横江。

横江既克,则可在当地召募士卒,概能募兵万人。

彼时某以雄兵助叔父平定下,谋成大业,不亦两全其美?叔父若不放心时,今有先父所留传国玉玺,愿为质当。

袁术见到传国玉玺,两眼早就放出光来。

心中虽然不愿孙策就此坐大,但自思道:如今刘繇占据曲阿,王朗占据会稽,孙策此去,未必有甚作为。

看在传国玉玺份上,何不许他!

当即欣然许可,表奏孙策为折冲校尉,使其率父孙坚旧部五千兵马,及数百门客东归。

孙策大喜,约集朱治,一如骏马脱缰,猛虎离柙,兵江东。
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