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叹息,恨恨而退。
三日过后,陆逊会合诸将,立于关上观望,见吴班兵已退去。
陆逊指向远处山谷:杀气起矣。
刘备必从山谷中出也。
其言未毕,只见蜀兵全装惯束,杀气腾腾,簇拥刘备而过。
吴兵见了,尽皆胆裂。
陆逊笑道:某之不听诸公出击,正为此也。
今伏兵已出,旬日之内,必破蜀兵。
诸将这才拜服,齐称愿听都督调遣。
陆逊详定破蜀之策,修笺遣使奏闻孙权,声言指日可以破蜀。
孙权览毕大喜,于是大起吴兵,前来接应。
正值酷暑,蜀国水军暴于烈日之下,不胜其苦。
刘备只好令水军舍舟登岸,全部转移到深山密林,与陆军连营四十余屯,依傍溪涧休整,准备待秋后再进。
画外音:至此,蜀军处于吴境之内,数百里崎岖山道之间,远离后方,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;又兵力分散,隔岸夹持,从而便为陆逊实施反击,提供可乘之机。
早有北魏细作探明吴蜀两军态势,连夜报知魏主曹丕:蜀兵伐吴,树栅连营,皆傍山林下寨;黄权督兵在江北岸,每日出哨百余里。
曹丕闻之,大笑道:包原隰险阻屯兵者,兵法大忌也。
陆逊舍却陆口,果断退至夷道、猇亭,遏制蜀军继续进兵;并集中兵力,准备相机决战,真将才也。
如此以来,吴军退出高山峻岭,将数百里山地留给蜀军,若用火攻,刘备无处可逃矣。
陆逊若胜,必尽举吴兵去取西川,其国内必然空虚。
彼时朕以助战为名,三路进兵,则东吴唾手可取也。
众臣听子口若悬河,对吴蜀二国军势洞若观火,不由尽皆拜服,齐呼万岁。
曹丕于是颁旨,兵三路:使曹仁督南阳之军以出濡须,曹休督襄阳之军以出洞口,曹真督荆州之军以出南郡,皆是宗室勋略大将带兵,三路军马暗袭东吴。
调遣已定,只待吴蜀决战结果。
镜头转换,吴军大营。
伏路校日夜不停,陆续入报大都督陆逊:蜀兵水陆两军皆入密林避暑,将士日渐懈怠。
蜀主刘备亦以为东吴诸军皆已胆破,不复提防设备。
陆逊大喜,遂命击鼓升帐,聚集大将士听令:使朱然于水路进兵,来日午后东南风大作,用船装载茅草,依计而行;命韩当乘船渡江,进攻江北岸黄权蜀军;令周泰引军进攻江南岸蜀军大营,每人手执茅草一把,内藏硫黄焰硝,各带火种,并执枪刀,一齐而上,但到蜀营,顺风举火;蜀兵四十屯大营,只需焚烧二十屯,每间隔一屯,烧其一屯。
各军预带干粮,不许暂退,昼夜追袭,必要擒了刘备方止。
众将听了军令,俱各受计点兵,振奋踊跃而去。
当夜初更时分,东南风骤起。
刘备正在御营中歇息,只觉凉风习习,暑热大减,不由忧闷尽消,暗思立秋将至,过数日便可水陆并进,平灭东吴。
正在快意,忽见门军入报:江北营中火起。
刘备急令关兴、张苞,一个前往江北,一个前至江南,探看吴军虚实。
二人刚走,门军又入大帐来报:御营左屯火。
刘备抬头,见号旗飘带皆向西北,其直如矢。
忽想起当年赤壁纵火之时,这才大为惊惧。
方欲命人去救,御营右屯火起,风紧火急,树木皆着。
又听喊声大震,吴兵趁火杀到。
刘备惊慌,出帐上马,率军向西而退。
吴将朱然屯军江湾,见蜀营火起,即率水军突破蜀军前锋,插其后部,然后点燃草船,顺水放下,尽烧蜀军船只。
再与韩当所部会合,进围蜀军于涿乡,断其退路。
潘璋率部猛攻冯习部军,遂大破之。
杀至明,诸葛瑾、骆统、周胤诸部齐至,配合陆逊主力,在猇亭向蜀军起攻击。
蜀军因而大乱,吴班引兵急退。
孙桓部彝陵之围自解,于是主动出击,势如破竹,连破蜀寨四十余座。
再与朱然合力,截断蜀军长江两岸联系。
陈到拼死保着刘备,一路冲透重围,旗帜不倒。
刘备边战边退,沿途哨马陆续来报:张南、冯习阵亡,五溪蛮领沙摩柯阵亡;杜路、刘宁投降吴军,江北黄权归路已断,率众向曹魏投降;马良往西北撤退,被步骘杀死。
刘备见全线崩溃,知道败局已定,遂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,命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