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华夏真相集

关灯
护眼
第六十四集 孔明南征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

勉诸将。

后主亦为之流泪不止,即下诏厚葬,并依马遗言,令马岱继其宗族部曲,统领其兄之兵,镇守葭萌关隘口,以当西凉诸羌之兵。

诸葛丞相因马新丧,便暂且息兵,以治理国事为要。

遂建衙开府,在成都事无大,皆亲自从公决断。

期年之间,两川之民忻乐太平,夜不闭户,路不拾遗。

孔明见国力殷实,兵员渐充,便思北伐中原,只待可乘之机。

此时魏国,又是一番气象。

曹丕南征败归,引咎反躬自责,因向辛毗谢罪认错,使相国华歆勤政治国,招引贤士。

华歆推举管宁,曹丕亦早闻其名,即派安车征召来京。

字幕:管宁,字幼安,北海郡朱虚县人。

身高八尺,须眉俊朗,与华歆、邴原为友,好游学下,敬重名士陈寔,以其为师。

镜头闪回,叙述管宁其人。

汉末下大乱,管宁与同郡邴原及平原人王烈逃难到辽东。

辽东太守公孙度早闻管宁大名,空馆以候,极尽礼敬。

管宁拜见公孙度,只谈儒家经典而不语世事,后即隐居于山谷之郑

当时渡海避难来者多住辽东郡南,而管宁独居其北,表再不再迁徙之意。

辽东士人闻管宁居此,渐来跟随同居,一月之间即成村落。

管宁就开始讲解《诗经》、《书经》,谈祭礼、整威仪、明礼让,人皆乐受其教。

曹操布唯才是举令,屡次征召管宁,公孙度之子公孙康截留诏命,不对管宁宣布。

曹操夺得河北之后,中原稍安,逃人皆回,只有管宁安闲自在,似有在辽东终老之意。

公孙康有称王之心,要授予管宁官职,最终不敢启齿。

公孙康即死,弟公孙恭嗣位,因病不能理国,而公孙康之子公孙渊才智出众。

管宁担心祸乱将起,携家眷部属渡海,返归故籍北海郡。

公孙恭闻管宁南归,亲自送至南郊,厚赠服饰器物。

管宁在辽东三十多年,公孙度、公孙康、公孙恭三代太守所赠,皆收藏不用,西渡之时全都封好退还。

其后不久,公孙渊果然袭夺公孙恭之位,反叛曹魏,僭号称王。

闪回结束。

魏文帝使节至于北海,见到管宁,颁赐征召赦文,任为太中大夫。

管宁坚辞不受,致书文帝谢绝。

文帝恼怒,欲问罪管宁,华歆极力谏阻,这才作罢。

管宁不肯出仕,国内儒士皆为仿效,独善己身,不肯应朝廷招引贤士之征。

由是三府官员共同联名上奏:取仕应以品德为准,推举孝廉,不需以儒家经典为考。

华歆谏道:自董卓丧乱以来,六经无人再读,道德随之沦丧。

当务之急宜提倡儒学,推崇王道。

若只举孝廉不考六经,臣恐读书之风从此衰亡。

如有特别优长而六经短缺者,可殊加任用。

所虑者无此特殊人才,何虑有而不选?

文帝即从其谏,于是复立太学,置《春秋》、《谷梁》博士,制五经课试之法。

字幕:魏文帝征吴败归之后,魏、蜀、吴三国之间兵戈不兴,各自休养生息。

蜀建兴二年,后主刘禅赐军师中郎将、丞相诸葛亮领益州牧。

吴黄武二年,吴王孙权以金印紫绶赐安国将军朱治,徙封故鄣,镇抚山越之民。

经岁余,朱治因病还归吴郡而卒,寿终七十八岁。

魏黄初年间,河西鲜卑族逐渐强盛,轲比能、弥加、素利等割地统御,各有分界。

因恨当年夏侯渊平灭河西诸羌,此时不愿归服魏帝统辖,各部酋长乃相与集会,共同约誓,皆不得卖马与魏国,以免使其增益骑兵。

轲比能诱杀鲜卑大人步度根中兄扶罗韩,吞并扶罗韩部众,由此与步度根结怨。

步度根率众万余退保太原、雁门,遣使献马于曹魏求和,其后与轲比能互相攻击。

鲜卑东部大人素利亦违前盟,卖马千匹与魏国,被轲比能攻击。

素利求救于魏主,曹丕便令护乌桓校尉田豫,率轻骑乘虚袭击轲比能军之后。

轲比能被田豫打败,由是对魏国不满,屡兵袭扰幽、并二州。

黄初五年,魏尚书仆射杜畿受子诏制作御楼船,试船时遇风沉没,被溺水而死,年六十二岁。

曹丕为之流泪,追赠太仆,谥曰戴侯。

因为杜畿治丧之事,魏帝忽由河东想起汉
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