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华夏真相集

关灯
护眼
第七十一集 仲达助蜀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

着都督心思,在那里等我二人去哩,因此大败而归。

司马懿大惊,暗道:只侯所为何故?两次送到嘴里之肉,却又吐还给我!

他却不知,孔明虽能猜着其计,但手下苦无大将,故两次均使魏将逃脱,也是无可奈何。

孔明大胜,每日令魏延前往魏营挑战。

司马懿本打算将四员魏将卖给孔明,只剩自己嫡系,便可引蜀军去夺长安。

今见四将均入死地而得出,如何不惊?故此不出迎战。

张合每日亦在帐中揣摸司马懿心思,左思右想,不明其意。

如此两军相持半月有余,旷日持久,蜀军粮草又告不继。

忽然侍中费祎到至,宣读后主诏命:街亭之役,咎由马谡;而相父引愆,深自贬抑。

重违君意,听顺所守。

前年耀师,馘斩王双;今岁爱征,郭淮遁走;降集氏、羌,复兴二郡。

威震凶暴,功勋显然。

方今下骚扰,元恶未枭,君受大任,干国之重,而久自抑损,非所以光扬洪烈矣。

今复君丞相之位,君其勿辞!

孔明听诏,谓费祎道:某国事未成,安可复丞相之职?

费祎劝道:丞相若不受职,不但拂了子之意,又冷了将士之心。

将士若无进取之阶,如何肯奋勇建功?宜且权受。

孔明方才拜受,即留费祎于军营,命为中护军,兼行军司马,打从人回报后主。

字幕:费祎,字文伟,江夏鄳县人,少时丧父,随族父费伯仁而居。

镜头闪回,叙述费祎来历。

原来费伯仁之姑,便是益州牧刘璋之母。

刘焉死后,刘璋遣使往荆州迎接费伯仁入蜀,费祎便即随同游学入川。

刘备平定蜀中,费祎留任益州,与汝南人许叔龙、南郡人董允齐名。

许靖丧子,董允欲与费祎出席葬礼,向父董和请求车驾,董和赐以豪华鹿车。

董允见此面有难色,怕人物议;费祎却从容先上鹿车。

及至丧所,诸葛亮及国中贵人均已齐集,董允神色犹未泰然,费祎却晏然自若。

驾车人回府,董和问及葬礼备细,向董允道:我常以为你跟费文伟之间优劣未可分别,但从今以后,对此再无疑惑矣。

建兴三年,孔明征讨南中而还,朝中众官出城迎逢,孔明独请费祎同坐一车。

乃以费祎为昭信校尉,令其出使东吴,重申盟好。

吴主孙权为人滑稽,酒醉而问费祎:杨仪、魏延皆为牧竖人,虽有鸣吠之益于国,但势同水火。

若一朝无诸葛亮时,必为祸乱。

蜀主糊涂,不知防虑于此,则将来如何?

费祎愕然,心道慈鸡零狗碎之事,吴主怎生得知?一时不能即答。

宣信中郎董恢为费祎副使,低声提醒:公可指杨仪、魏延不谐,纯起于私忿,并无黥布、韩信难御之能。

今我要扫除强贼,功以才成,业由才广,岂可因惧风波,而废其舟楫哉?

费祎记之无误,朗朗出,一字不差。

孙权闻之,频频点头,哈哈大笑。

酒酣之时,费祎因见吴国众臣皆有轻视蜀国之意,便问诸葛恪:蜀字云何?

诸葛恪答:有水者浊,无水者蜀。

横目苟身,虫入其腹。

费祎复问:吴字云何?

诸葛恪道:无口者,有口者吴,下临沧海,子帝都。

孙权见诸葛恪应答如流,不由大乐。

为示亲近之意,常设食招待费祎;但又自恃人多地广,欲折辱蜀使,便先令群臣:蜀使来时,伏食勿起。

费祎来到,孙权停食迎之,群臣却不起身。

费祎嘲道:国有凤凰来仪,麒麟吐哺停食;奈何驴骡无知,只是伏食如故。

诸葛恪便答:我国种植梧桐,本欲以待凤凰,今甚燕雀至此,竟称凤凰来翔?何不弹而射之,使彼返回故乡!

费祎停食其饼,索笔而作一篇《麦赋》。

诸葛恪亦请笔作《磨赋》,看罢互相称善。

孙权对费祎赞道:先生具下淑德,将来必为蜀之股肱重臣,即恐不能常来东吴。

即以常佩宝刀赠予,以作纪念。

费祎逊谢道:臣不才,何堪当殿下谬赞?然刀乃以讨不庭、禁暴乱之物,臣不敢领受。

愿大王可以其勉建功业,同扶汉室,如此则臣虽暗弱,亦不负此次东顾贵国之行也。

因不辱使命,回国后迁为侍郑
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