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华夏真相集

关灯
护眼
第七十五集 魏延冤案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

围观,见主人父子皆死,各抽肋下宝剑,横担脖项,猛然一勒。

可叹难得如此义仆,均殉主而亡,并无一求生。

马岱见状,方猛悟魏延举刀上前,是来相救自己,不料却被自己砍了。

不由哎呀一声,跌落马背,捧起魏延人头,号啕大哭。

部下诸将见此,也不由深为叹息,上前劝谏道:事已至此,哭亦无用,不如且回成都,将事情原委向子奏明,待其圣裁。

马岱止哭,令将魏延父子及那几个义仆,觅一高阜向阳之处掩埋,作好标记。

又将魏延级贮于木匣之中,携之回报杨仪。

杨仪走犹未远,正翘以待,见马岱献上魏延级,不由哈哈大笑,将人头倾倒于地,以脚践踏踢弄,口中骂道:庸奴!

某看你还能再作恶乎?

马岱及围观诸将见此,无不怒满胸膛。

只因丞相灵柩见在,皆敢怒而不敢言。

是夜扎营,杨仪将心腹末将唤至帐中,令持丞相符节,引五百军前去南郑,诛灭魏延三族。

可恨杨仪!

只因素日口角之争,便如此灭族以报,实是人行径,心狠手辣已极。

镜头转换,成都汉宫。

尚书李福回报后主:丞相今已归,遗嘱蒋琬承接重任,灵柩即将返回汉郑

后主闻言大哭,叫道:相父弃朕而去,是丧我也!

侍臣扶入后宫,吴太后及夏侯皇后闻听凶信,亦放声大哭不已。

多官无不哀恸,百姓人人涕泣,皆主动为诸葛丞相穿孝,多有孝满百日,不去其帽者。

后主连日伤感,不能设朝理事。

忽报魏延表奏杨仪造反,劫夺丞相灵柩,欲引魏军入蜀。

蒋琬引群臣入宫启奏,刘禅闻奏大惊,紧急升殿。

因事关重大,吴太后亦临殿上,与众官商议杨仪反情。

忽又报长史杨仪有紧急表到,却奏魏延不遵丞相遗语,自提本部人马先入汉中,放火烧断栈道,欲劫丞相灵车,谋为不轨。

吴太后听毕问道:卿等所见若何?

蒋琬奏道:杨仪不能容物,魏延恃功凌人。

二人早就不合,多亏费祎遮护协调,方至各尽其用。

今二人为争兵权相互诬奏,臣敢保杨仪不反,实不敢保魏延无辜。

董允亦奏:魏延自恃功高,常有不平之心,口出怨言。

今丞相新亡,乘机为乱,势所必然。

若杨仪者,常在丞相身边左右,今委其扶柩而回,臣料其必不背反。

君臣正之间,魏延、杨仪奏表又到,各陈是非,皆对方造反。

忽报费祎到京,入殿细奏魏延反情,不遵丞相遣命。

后主因魏延系先帝心爱大将,犹不肯信,即下诏道:且令董允假节,到斜谷栈道释劝,用好言抚慰,使其各归来见朕,当面分辨是非,不可互相攻杀。

董允奉了后主劝解圣旨前来,未到南郑,闻马岱已斩魏延,与姜维合兵一处。

杨仪见董允拿出诏旨,读罢深为恐惧,急具表星夜奏闻后主,让马岱斩杀魏延乃丞相遗嘱,不干为臣之事。

后主见事已至此,难以深究,即降旨道:既已名正其罪,仍念前功,赐棺椁葬之。

于是马岱即引董允,找到埋葬魏延父子之外,起尸合,以诸侯之礼给予厚葬。

蜀汉诸将见此,愤恨齿寒之心方才稍舒。

杨仪等扶孔明灵柩到成都,后主引文武官僚,尽皆挂孝,出城二十里迎接,放声大哭。

上至公卿大夫,下及山林百姓,男女老幼,无不痛哭,哀声震地。

后主命扶柩入城,停于丞相府中,先接受满朝文武及亲眷故旧吊祭,然后治丧殓葬。

诸葛亮其弟诸葛均,子诸葛瞻、诸葛企,侄诸葛望、诸葛谦等守孝居丧。

后主还殿升朝,杨仪自缚入殿请罪。

刘禅令去其缚,抚慰道:若非卿能依丞相遗教,灵柩何日得归,魏延如何得灭。

大事保全,皆卿之力也。

遂加杨仪为中军师。

马岱有讨逆之功,即以魏延之爵封之。

杨仪呈上孔明遗表,后主览毕又哭,降旨依丞相临终遗言,命葬于定军山,不用墙垣砖石,亦不用一切祭物。

择本年十月吉日,后主亲送灵柩至定军山安葬。

降诏致祭,谥号忠武侯;令建庙于沔阳,四时享祭。

丧事即罢,蒋琬奏道:丞相新亡,臣闻东吴增兵巴丘;不论何意,陛下亦应为备,增
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