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华夏真相集

关灯
护眼
第二十七集 戴洋奇术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

郁鞠王大惊,于是敬以诸侯之礼,并使人送还刘曜。

刘曜忽得此子回来,闻说过往免难之事,不由悲喜交加。

于是登殿,使与群臣相见,当众说道:朕今得世子归国,其材器过人,且历涉艰难,深为可悯。

孤欲效周文王及汉光武帝以固社稷,而使为太子,可乎?

左光禄大夫卜泰抗言谏道:文王定嗣于未立之先,则可。

光武帝以其母失恩而废太子,此岂足为法?向晋室若以东海王为嗣,未必不如今之明帝也,且不致于如此大乱。

世子刘胤文武材略,诚然高绝于世,然太子刘熙孝友仁慈,亦足为承平贤主。

况东宫乃民社所系,并无丝毫过错,岂可轻动!

若陛下果欲替嗣,臣即请效死东宫,不敢闻命。

众臣皆知卜泰乃刘胤之亲舅公,今日竟当廷为太子抗言,无不惊讶。

刘曜闻听此言,心思太子刘熙乃羊后所生,今羊皇后已死,亦不忍废之。

又因卜泰实属忠义之举,于是说道:公言是也。

既是如此,朕不废太子,更使卜泰领太子太傅。

封刘胤为永安王,都督二宫禁卫,录尚书事。

卜泰、刘胤:臣领旨谢恩。

镜头转换,复说成汉。

成汉主李雄:皇后任氏无子,朕欲立亡兄李荡之子李班为太子,众卿以为可否?

群臣出班固谏:陛下不可。

皇后无出,请立庶出诸子。

李雄:我兄李荡乃先帝嫡统,有大功于国,大事垂成之时而不幸亡故,朕袭其之位,常为悼念。

且李班仁孝好学,必能负荷先烈,光大我汉国。

太傅李骧苦谏:先王立嗣子者,所以明定位分而防篡夺也。

今有诸子皆不得立,反立侄儿,实乃祸乱之源。

昔宋宣公、吴余祭之事,足以观矣!

李雄只是摇头,坚执不听,终立李班为嗣。

李骧退而流涕:我成汉立国未久,其乱应自此始也。

李班既被立为太子,遂谦恭下士,动遵礼法。

李雄甚加宠爱,此后每有军国大事,必令其参与谋划。

李班遇事剖析,倒也顺情入理,头头是道。

镜头转换,复说东晋。

太宁元年,晋明帝设立永嘉郡,即东瓯名城温州,又名鹿城,郭璞当年亲为选址。

太宁三年二月,明帝设朝,诏命追封因死于王敦之乱者。

司马承、戴渊、周顗、甘卓、虞望、郭璞等人,各都赠谥官爵。

王导奏请为周札录功追赠,明帝从之,诏赠与戴渊、周顗同例有差。

群臣请立世子司马衍为皇太子,明帝悦而从之。

因王舒乃王敦亲族,诏命罢其荆州刺史,以陶侃为都督荆、湘、雍、凉四州诸军事,领荆州刺史。

陶侃领旨上任,就此复还荆州。

荆襄诸郡士女闻陶公复归还镇,无不欢悦,各持香花迎接于途。

陶侃既至荆州,终日敛膝危坐,军府之事检报无遗,未尝少停。

群僚劝其适当养息,陶侃却道:大禹治国,乃惜每寸光阴,我不能效之,但惜分阴可也。

岂但逸游荒醉,生无益于当时,死无闻于身后,是自弃也!

自从陶侃治理荆州,效当年羊祜所为,务勤稼穑,虽戎阵武士,皆劝励之。

有奉馈者,皆问其所由,若力役所致,欢喜慰赐,若他所得,则呵辱还之。

由是军民勤于农稼,家给人足,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。

太宁三年,司徒王导患病,经月不愈。

长史李仁前来探病,因向王导举荐:司徒可知长城戴洋乎?

王导:未知。

却是何等样人?

李仁:戴洋字国流,吴兴长城人。

年十二时病死,五日复苏。

醒来说其死时得见天帝,使其为酒藏吏,授以符录,给吏从幡麾,将上蓬莱、昆仑、积石、太室、恒山、庐山、衡山诸山。

既而遣归,逢一老父谓曰:“汝后当得道,为贵人所识。”

及其年长,遂善风角之鉴,无不奇中。

为人短陋,无风望,然好道术,不弱于郭璞;兼又妙解占侯卜数,人皆敬之为神。

司徒大人今患贵恙,经月不逾,何不使人召来,问卜吉凶?

王导:既有此人,卿可为我召来。

镜头闪回,叙说戴洋来历。

戴洋少为
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