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建康。
成汉政权至此灭亡,凡历李雄、李班、李期、李寿、李势五主,国祚四十三年。
却与蜀汉刘备、刘禅国祚一般,细思令人惊煞。
桓温一举平蜀,便在当地举任贤能,援引贤才。
因将季汉司空谯献之、旧臣王誓、王瑜、邓定、常璩等人辟为参军,举贤旌善,安抚蜀地,蜀人无不大悦。
王誓、邓定不久举兵叛乱,终被晋军讨平。
桓温在蜀地驻扎一月,置将留守,便自率大军班师返回江陵。
当凯旋而归,途经德阳县境之时,因见风和日丽,歌舞升平,一派和平安宁气氛,桓温感慨万端,乃命于此设郡,定其郡名为“遂宁”
,以示平息战乱,终达安宁之意。
于是此后历代沿革,遂宁一千六百年而县名不易,以至于今。
由此蜀地平定,朝廷中当初极言不可伐蜀众臣,无不含羞带愧,再无话说。
朝廷封赏平蜀之功,褚后垂帘问政,欲封桓温为豫章郡公。
却被尚书左丞荀蕤劝止道:今止灭蜀而已,天下大业未就。
若其后桓温复平河洛,当何以赏之?
于是终封桓温为征西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临贺郡公。
桓温既灭成汉,威名大震。
本人亦雄姿英,自谓晋文宣帝、青州刺史刘琨之俦。
因闻诸将每欲以王敦与己相比,桓温甚为不喜。
诸将闻主帅每欲自比刘琨,于是思得一计,商议妥当,命一老婢冒充刘琨家伎,引其来见桓温。
老婢登堂入室,细观桓温之后再拜,潸然泪下,不能遏止。
桓温惊问:你见我面,因何悲不能抑如此!
老婢泣道:我见大人,如见故主,悲不能胜,尚请原宥。
桓温:你是何人,故主又是哪个?
老婢:某乃故司空刘琨大人侍妾也。
昨见郡公游街,状貌甚似我家司空大人,故而见鞍思马,睹物伤情。
特不揣冒昧来拜,以至饮泣失态,郡公休怪。
桓温大喜,入内再整衣冠,复出厅堂:你再仔细相看,某与刘司空相比究竟如何?
老婢答道:脸庞甚似,但恨其薄;眼睛甚似,但恨其小;胡须甚似,但恨色赤;身形甚似,但恨其短;声音甚似,但恨雌柔。
桓温喝退老婢,自怅然若失,褫冠解带,昏然而睡,以至数日闷闷不乐。
诸将见此皆暗笑,不敢明言。
桓温平蜀灭成,声名大振,天下无有不知。
褚后亦惮其威,遂问朝中重臣:今桓温手握重兵,若一旦心萌异志,则何以制之?
会稽王司马昱进言:今有扬州刺史殷浩天姿英杰,智识高明,天下闻名,朝野推服。
请太后降诏宣其入朝,使其总督内外诸军,参综朝政,庶可制衡桓温。
太后然之,于是诏征殷浩入朝,命为中军将军,假节铖,都督中外诸军事,总领六军。
殷浩既揽大权,遂征王羲之为护军将军。
王羲之就任,反上谏言:臣闻内外和协,然后国安。
公掌六军。
休要与桓温构隙。
殷浩良言逆耳,怒而不从。
便有人进言于桓温:将军与殷浩向来有隙,今其位在将军之上,若挟恨报复,奈何?
桓温:我熟知殷浩为人,寻章摘句则可,治国带兵难有作为,复何忧焉。
且今我治下已有八州之地,自行招募军卒、调配资源,军政吏属皆不必听朝廷调度,又何惧于殷浩!
于是殷浩将欲制衡,反使桓温欲与其相抗,渐露不臣之心。
至此朝廷对桓温已不能征调如意,但求羁縻而已。
幸因国中无事,君臣尚能相安。
镜头转换,桓温平蜀之事,早有人报于赵主石虎。
石虎叹道:李势无能,致使桓温竖子成名!
便欲兴兵,南下伐晋。
僧人吴进向石虎进言:某夜观天象,见胡族命运将衰,晋室当兴。
陛下不必出兵征伐,当营建工役,劳苦晋人,以抑其气,方保我赵国昌盛。
石虎从其妄言,于是令尚书张群征各郡男女十六万人,车十万辆,运土到邺城以北,修筑华林苑及长墙,占地方圆数十里。
众臣申钟、石璞、赵揽等人见此,联名上疏切言谏诤:大王初迁邺城,不施仁惠于百姓,而行残虐于万民,营建无益之园墙,大兴有劳之民力,徒令百姓凋敝,国财枯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