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华夏真相集

关灯
护眼
第四十二集 王猛害贤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

奉天子之命,以正王法,安敢稍凭私意?昔韩信辅汉,亦尝败于楚军;孔明佐蜀,亦曾败于吴国。

枋头一失,不掩明公大功于国,何故因某直书,而怒耶!

桓温无辞以对,遂释其绑缚令出。

却留其子孙放于帐中,说道:枋头一战,委曾失利,但何乃如令尊所言如此不堪!

若此史得以刊行于世,则卿之三族,恐不能保全。

卿且回见令尊,慎思议之。

孙放骇然,再拜致歉:明公息怒,待某回去与家父说知利害,请其改易此段。

桓温脸色稍霁,于是嘱其改易放归。

孙盛父子还于长沙家中,孙放日思桓温恐吓之语,心惊胆颤,忧虑如焚。

因知父性极其方严,不敢轻易启唇劝谏。

踯躇数日,终于思得一计,便率诸弟子侄齐至厅堂,共请孙盛升坐,稽颡号泣于地:桓温乃世之奸雄,尽人皆知。

大人若不改书《春秋》中枋头一事,则被其报复,我家百余口必遭其害,死无噍类矣。

孙盛眼见子孙满堂,皆为自己所累,亦甚哀悯,但不为所动,正色道:若改其事,则此史无用,后人将骂我百世。

某宁死,决不更改!

孙放无奈,只得私自改之,使人送书稿与桓温阅看,桓温方始转怒为喜。

秦王苻坚闻说东晋在广陵筑城自守,并无北进之图,于是大喜,再无南顾之忧,乃命王猛为帅,统大军兵出长安,大举伐燕。

大军东行,秦王亲送至灞上,执王猛之手嘱道:朕今委卿以关东之任,当先破壶关,平上党,长驱直取邺城。

兵法云迅雷不及掩耳,正此谓也。

大军前,孤当亲率万众随后继贤卿,舟车粮运水陆俱进,卿勿为后虑。

王猛拜谢道:臣仗陛下威灵,奉必成之算,荡平残胡,如风扫落叶,则不烦銮舆亲犯尘雾,但敕有司诸官,早为布置鲜卑归降之后,其降民分派居所可矣。

苻坚闻言大悦,即率百官而返。

晋太和四年,西元三六九年,夏六月。

王猛率军至于壶关,来征燕国。

燕国守将田明闻秦军到来,引兵屯于城外拒之。

王猛命先锋大将杨安挑战,田明遂出营列阵,扬鞭骂道:逆贼,焉敢屡次犯我边境!

杨安大怒,挺枪跃马而出,斗不数合,将田明挑于马下。

燕兵大败溃走,王猛大驱兵马而进,夺了壶关,继往北行,所过郡县皆望风降附。

九月,王猛一路高歌猛进,至于潞州。

燕王慕容暐闻报大惊,急使太傅慕容评举倾国之兵,以四十万大军迎之。

慕容评乃举全国之兵,至潞州先立营寨,聚众将而言:我燕兵虽众,而勇猛不如秦军;则秦军虽然精壮,粮草不如我军。

秦军远来,利于战,我兵有靠,利在坚守。

今王猛既悬军深入,我若持久以待,趁其粮尽击之,秦兵不败而溃。

尔等宜各引本部坚守险隘,不许擅自出战,违令者斩。

议罢喝令散帐,自去饮酒歇息。

便有部将不服,密报与燕主。

慕容暐闻奏,遂使人至潞州大营,催令出战。

王猛见慕容评坚守不出,笑道:此效司马懿用疲军之计,欲待我粮草吃尽退兵时举兵掩之,冀获不战之胜也。

区区伎俩,拾人牙慧,焉能瞒我?

遂令杨安自领一军,前去攻击晋阳。

杨安得令引兵而去,但因晋阳城高池深,久攻不下。

王猛闻知,乃潜离中军至晋阳相助,当日到了杨安军营,令休声张,先绕城一圈观其地势,已有计较。

当夜,遂令大将张蚝带一千掘子军,暗掘地道入于城中,后率五百敢死军潜入,大呼斩关,于黎明时引秦军进入晋阳。

守军懵头转向之际便失了城池,大部作了秦军俘虏,剩余残军只得运用三十六计之走为上计,连日带夜不停,逃回邺城。

王猛安排部将抚民守城,当日复又返回潞州大营,慕容评丝毫不知。

王猛欲寻燕军主力决战,于是派出将军徐成,令其前往哨探慕容评中军所在,期以日中时回报。

徐成迷其方向,未能探得敌军底细,至日昏而返。

王猛欲依军令斩之,邓羌急至营求情道:徐成乃羌族悍将,久随我主。

今虽失机当斩,愿公敕之,令其效死战以赎前罪。

王猛冷笑道:某初投秦王之时,连宗亲诸王尚且不惧,连杀二十余人
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