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华夏真相集

关灯
护眼
第六十五集 南北双雄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

击蛇之法,当须破头,头破则尾岂能复动?陛下宜乘势先击盖吴,一日便到。

平盖吴之后回向长安,亦一日而至。

愚谓宜从北道,若从南道,则盖吴徐入北山,卒未可平。

太武帝未从其计,沿渭水南岸西进,抵达戏水。

盖吴果然散入北地山,军无所克,太武帝大为后悔。

后以崔浩辅东宫之勤,赐缯絮布帛各千段。

太武帝二月至长安,现佛寺中藏有兵器,便怀疑僧侣与盖吴通谋作乱。

令清查寺院财产,又现许多酿酒器具及大量财物,皆为州郡牧守、富人寄存,同时搜出僧侣藏匿妇女以恣淫乐地下窟室。

崔浩趁机劝太武帝杀尽天下僧侣,焚毁全部佛经、佛像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太武帝听信崔浩,遂下令在全国灭佛。

太子拓跋晃崇信佛教,预先走漏消息,使许多僧侣得以逃脱,大批佛经、佛像得以保留。

由此太子及举朝信佛公族家属,无不痛恨崔浩。

闪回结束,书接前文。

宋人颜白鹿私入魏境,诈称宋青州刺史杜骥使其来归降魏,太武帝信以为真,命崔浩给杜骥写信,并令永昌王拓跋仁、高凉王拓跋那率兵往迎,攻宋冀州刺史申恬于历城。

杜骥遣其司马夏侯祖欢等率兵救历城,魏军遂攻兖、青、冀三州,至清水以东而还。

崔浩以汉人身份最受皇帝宠信,自然成为鲜卑贵族打击目标。

崔浩对鲜卑贵族亦不客气,还企图按照汉族世家大族思想,分别氏族高下,欲大整流品,明辨姓族。

表弟卢玄劝道:创制立事,各有其时。

北朝中汉官乐为此者,讵有几人?兄宜三思。

崔浩不从,从而得罪众多鲜卑贵族。

太子拓跋晃监国,崔浩朝权,荐冀、定、相、幽、并五州数十人,皆为郡守。

太子道:先征之人,亦州郡之选,在职已久,勤劳未答。

宜先补郡县,以新征者代为郎吏。

且守令治民,宜得更事者。

崔浩固执己见,终使所荐者任职。

中书侍郎高允对东宫博士管恬说道:崔公其不免乎?苟遂其非而校胜于上,将何以堪!

太武帝命崔浩续修国史,崔浩对全书损益褒贬,折中润色,续史名曰《国记》。

着作令史闵湛、郗标建议刊刻于石,同时刊刻崔浩所注《五经》。

于是在天坛东三里处营造碑林记之,方圆一百三十步,用工三百万才告完成。

《国记》秉笔直书,尽述拓跋氏历史,详备而无避讳,而石碑树立通衢,立刻引起往来行人议论。

鲜卑贵族无不愤怒,先后到太武帝前告状,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。

太武帝命收捕崔浩及秘书郎吏,审查罪状。

崔浩被捕后,不知自己所犯何罪,至太武帝亲自审讯,乃惶惑不能应对。

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己亥,太武帝诛杀崔浩。

行刑之时,几十个卫士争相往其身上撒尿,一边呼声嗷嗷。

秘书郎吏以下皆被杀,清河崔氏、姻亲范阳卢氏、太原郭氏、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,史称“国史之狱”

不久,太武帝北巡阴山,后悔诛杀崔浩。

但事已至此,无法挽回。

镜头转换,按下北魏,复说南宋。

宋文帝元嘉十六年,临川王刘义庆招聚文学之士,近远必至。

东海郡人鲍照字明远,以辞章精美而闻名乡里,前来临川进谒刘义庆,欲贡诗言志展露才志。

却遭王府门官鄙薄道:卿位尚卑,不可轻忤大王。

鲍照勃然言道:千载上有英才,异干沉没而不闻者,安可数哉!

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,使兰艾不辨,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?

遂贡诗言志,终被刘义庆赏识,奏请文帝用为中书令、秣棱令,遂成佐国之臣。

亲信刘湛等力图拥刘义康为帝,趁文帝病重时称应以长君继位,贿赂朝中重臣。

次年文帝病愈后闻知此事,即令兄弟之间生隙。

文帝于是诛杀刘湛等人,并将刘义康外调江州刺史。

随后授任江夏王刘义恭司徒、录尚书事,领扬州刺史;封殷景仁为尚书仆射。

此年有郡守上报祥瑞,称建康山间出现凤凰飞舞,众鸟群附,宋帝遂命筑凤凰台。

元嘉十九年,刘宋数
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