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华夏真相集

关灯
护眼
第六十五集 南北双雄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

路大军攻仇池,氐王杨难当逃入魏都平城,后仇池国乃灭。

元嘉二十二年,武陵王刘骏出任雍州刺史,是南朝派皇子重镇襄阳之始。

此年少林寺始建,因位于嵩山少室山脚下密林之中而得名,是为禅宗祖庭。

突厥族祖先以阿史那为姓、以狼为图腾,原本居住叶尼塞河上游,于此年南迁到高昌国北山,亦即今吐鲁番西北天山中,并掌握冶铁技术。

太平真君六年,北魏王朝击败鄯善土着,攻破焉耆城,先后设立鄯善镇、焉耆镇。

吐谷浑慕利延败退于阗,杀死于阗王,占据于阗国。

此年阿提拉成为匈奴君主,掌权后马上动针对北欧及东欧大规模战争。

盎格鲁撒克逊人为躲避匈奴人,逃亡到英伦三岛,日耳曼和斯拉夫人部族战败,纷纷投降。

阿拉提匈奴帝国疆域一度东到里海,北到北海,西到莱茵河,南到阿尔卑斯山。

魏太平真君七年,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、平盖吴、驱柔然,一统江北,威震华夏。

于是准备与南朝刘宋决战,先后动司、冀、幽、定四州十万人,修筑长城东起上谷,西至黄河,绵延一千余里。

称为“嵌上塞图”

,以环护平城。

二月,大兵十五万,以永昌王拓拔珪仁、高凉王拓拔那为将,南下青、兖二州。

宋文帝闻之大惊,遂诏任侍中、领太子右率萧思话为帅,北往迎敌。

萧思话遣将至彭城、滑台一带布防,并急调秦、梁诸军东下,欲与北魏决战。

因闻报魏军兵犯青州,急调南泰山太守萧承之,升任右军将军,屯驻济南,往阻魏军兵锋。

是年老将萧承之已六十五岁,闻命率兵起行,进入济南,把守黄河。

不几日,北魏聚集大军于济南城下,在城北黄河岸边扎下营寨。

萧承之知道寡不敌众,便令士兵隐蔽起来,大开城门。

部下皆大惑不解,问道:贼众我寡,将军奈何轻敌之甚?

萧承之从容答道:今悬守穷城,事已危急。

若复示弱,必为所屠,唯当见强以待之耳。

公等未知当年张辽守合肥、文聘守江夏时耶!

诸将听命,于是皆在城头虚布旌旗,大开城门,在城外摆列阵势以待。

北魏军士看到这种情形,怀疑城中有重兵埋伏,于是不敢攻城,引军撤退至河北。

济南城保全,诸将尽皆拜服,问主帅魏军退兵原因。

萧承之说道:我以孤军守此孤城,情况危殆,魏军所忌者,恐我援兵大至,前后夹击。

我若闭门以守,彼必以为外无救兵,则必奋力强攻,济南在劫难逃矣;故只好故弄玄虚,欺哄敌军,亦乃行险之计,不可以此为鉴也。

其后不久,老将萧承之病故,享年六十五岁。

萧承之临终之前再演空城计神话,迫使北魏退兵,得保济南及青、兖二州,宋人无不以为佳话美谈。

两国遂隔黄河相持,暂时休战。

宋扬州刺史徐湛之因广陵城旧有高楼南望钟山,于是加以修整,更起风亭、月观、吹台、琴室,果竹繁盛,花药成行,招集文士极尽游玩之能,适为一时之盛。

南边烽火暂息,北方狼烟复起。

此时柔然处罗可汗吐贺真在位,与北魏关系恶化。

北魏进攻,吐贺真率众远逃,复遭高车王攻击。

吐贺真虽不敢惹北魏,岂容昔日藩属欺侮?遂调集精锐将高车王包围,厚达数十重。

高车王率部掘长壕固守,双方相持数日,处罗可汗遣将挑战,均不能胜。

吐贺真见高车王以如此少数人马掘壕固守,忽然怀疑有诈,对部将说道:高车王如此坚强,必是等待大军来援,围歼于我。

传令全军,晚间撤围而走,不可违误。

众将遵命,遂于当夜率军远遁。

历史真相:重围九层之下,高车王走投无路,焉有不坚守之理?倘若吐贺真将重围开其一口,待其逃窜时复以精骑逐之,岂不大获全胜?却因对方坚守不屈,而将自己吓跑,也真可令人心醉神迷。

柔然与高车之战,也便成为古代战争史上不解之迷。

高车王见处罗可汗忽然退兵,虽然莫名其妙,但见此良机岂能不追?遂率部直追九日九夜,终将处罗可汗驱出漠南,并虏获柔然军大量辎重。

太武帝又兵分三路北伐漠北,处罗可汗复大败远窜,魏军掳掠人畜百万以归。

至此,北魏疆域北至大漠,西
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