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另以将军贺多罗率精骑三千作候骑,充任前哨。
五月,太武帝留龙骧将军陆俟督诸军以防柔然,自率军从平城出,经君子津过黄河,至拔邻山筑城,留下辎重,以轻骑三万倍道先行。
诸将不解,谓孤军深入太过轻率。
太武帝笑道:夏见我仅有轻骑,意必懈怠,我军示弱诱之,再以死力与之决战,定可胜也。
太武帝千里奔袭,军至统万,距城五十里扎住。
乃下令分兵埋伏于深谷,以少数部众进抵城下诱战,夏主见城外军少,却不理会。
拓跋焘见诱战之计不灵,便自率二万轻骑前往。
到君子津时,适逢天寒冰结,于是踏冰渡河,直袭统万。
夏主赫连昌闻说魏主亲来,亲自出城迎战,却一触即败,狼狈退入城内,固守不出。
魏军在周围杀掠一番,获牛马十余万头以归。
同年夏,拓跋焘又率轻骑三万倍道先行,再扑统万。
兵临城下,拓跋焘重施故伎,先使老弱残兵绕城示弱,将精兵埋伏于深谷之间。
夏兵见魏兵不整,报与夏王,赫连昌便令出城迎战。
魏兵反身便逃,夏兵鼓噪追击。
追至魏军埋伏之处,忽天降大风雨,自统万城方向而来。
魏军逆风大惧,不敢出击。
黄门太监赵倪遂劝拓跋焘:主上虽是神机妙算,引敌入伏,奈天不助我,风雨方向正和我军相逆,冲杀时看不清敌兵。
且将士饥渴,不如陛下暂避,待来日再战。
太常卿崔浩怒叱:千里制胜,正是掩袭不意。
风雨突降,乃天助我也,何故避之!
拓跋焘闻言,大声叫道:崔公之言是也!
遂命击鼓,挥兵迎前。
混战之中,拓跋焘身中流箭,坐骑受伤倒地,险些为夏兵俘虏。
于是换马再战,亲手刺杀敌骑十余人,复杀夏国大将一名,夏兵由此大溃。
魏军乘胜追击,直到城北,赫连昌不及入城,奔逃上邽。
拓跋焘率数十部骑直追,径入统万城,被夏兵觉,急紧闭四门,将欲剿杀之。
拓跋焘见被陷于城中,忙以妇人裙裾系于长槊之柄,自城上吊落,方才勉强逃出,惊险万状。
此时魏兵大部掩杀而至,拓跋焘复命围城,四面攻打。
当时夏国无主,又值天色已黑,守军自相扰乱,稍顷即被魏军乘乱攻破,弃城而走。
魏军进城,尽俘夏国王公后妃,获马三十万匹,牛羊数千万头,珍宝无数。
次日天亮,魏主拓跋焘复进统万城,见穷极文采、雕梁画栋、壮大台榭,复摸统万城墙,坚可磨砺刀斧。
因而叹道:蕞尔小国,使用民力至此,焉能不亡!
当日大宴群僚,叙论诸将之功。
太武帝便请崔浩上坐,录为头功,诏命进爵东郡公,拜为太常卿。
诸将皆服,并无异议。
画外音:崔浩为道家子弟,属天师道门派。
初受鬼谷掌门诸葛靓所嘱,往附魏主,以暗助宋武帝统一中原。
略展其才,便为魏道武帝所重,南征北战,屡立奇功。
至道武帝驾崩,又随明元帝拓跋嗣南征,无论驻于高陵,或下临河流、傍览川域,崔浩皆论五等郡县是非,评秦皇、汉武过失,好古识治,众人皆服其言。
嵩山道士寇谦之每次与崔浩相谈,闻其论古治乱之迹,常通宵达旦,竦意敛容,无有懈倦。
崔浩皮肤细腻白皙,如美妇人,性又机敏通达,长于计谋,常自比张良,自谓稽考古事,略胜一筹。
赫连定得报统万城已被攻破,不敢再战,遂急逃上邽,投奔赫连昌。
太武帝拓跋焘于是率军东还,以拓跋素为征南大将军,与桓贷、莫云留守统万城。
大夏承光四年,魏太武帝拓跋焘派平北将军尉眷兵出统万城,围攻上邽。
赫连昌不敌,复退到平凉据守。
太武帝欲一举灭除夏国,复遣大将奚斤率军抵达安定,与娥清、丘堆会师,为尉眷侧翼声援。
不料奚斤军中战马染上温疫,大批死亡,士卒又缺粮饷,故只好营造堡垒固守。
未几军中粮尽,奚斤遣部将丘堆率三千军士,到周围乡村征粮。
北魏士卒残暴无端,大肆抢掠,对夏军未加防备。
赫连昌乘机进攻,丘堆军大败,只带数百骑逃回安定。
魏军得不到粮秣,奚斤及部将皆深感忧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