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>
若从綦毋俊之言,大王起兵何称义举?后世论之,则为叛乱也。
此话落音,只吓得綦毋俊脸色更变,暗道:某为官半生,竟如此不会观看风色,当真是空读诗书,未知人事。
此番若是侥幸不死,今后再不敢当众妄言矣。
于是低头不语。
高乾、李元忠等听了崔正之语,无不称善。
高欢遂听众人之议,亦不怪罪綦毋俊,便将安定王元朗废为庶民,幽于崇训佛寺中。
大都督斛斯椿见尔朱氏势尽运衰,亲到邙山大营,迎接高欢进入洛阳。
高欢大喜,遂挥军南下,歇马伊河之畔,欲寻皇室后裔于野,预备进京后立之为帝。
诸官建议立尚书左仆射、平阳王元修为帝,高欢从之,便派斛斯椿前去寻找。
斛斯椿于是找到元修亲信员外散骑侍郎王思政,向其打听元修下落。
王思政问道:未知公寻其何事?
斛斯椿答道:立为皇帝。
王思政大喜,这才说出元修隐于乡村农舍,并引斛斯椿去见昔日平阳王。
元修见到斛斯椿,脸色大变,斜睨王思政问道:公欲出卖我耶!
王思政答道:非也。
臣欲殿下龙飞九天,但其事千变万化,惟不敢保证吉凶如何。
元修点头道:富贵险中求,亦只能听天由命。
斛斯椿见其肯,遂急飞马而回,向高欢汇报。
高欢亦不胜之喜,以手加额道:此天佑魏国也。
乃派四百名骑兵随大都督前往,将元修接入毛毡大帐。
元修进帐,与高欢相见,心中忐忑不安。
高欢以君臣之礼拜见,向元修表达诚挚为国之心,言谈之际泪落沾襟。
元修以寡德为由推让再三,高欢又拜两拜,元修也回拜一礼。
高欢出帐,遂命备好帝服冠冕,请元修沐浴更衣,派卫士于帐外彻夜严加警戒。
次日清晨,因军中未备朝服,文武百官皆执鞭以为笏版,朝拜元修,斛斯椿进奉劝进之表。
元修命王思政接过看了,淡淡说道:由此看来,我也只好即位称朕了。
高欢于是命行军主薄复为安定王作让位诏书,命行禅位之礼,传位于元修。
安定王元朗此时便如牵线木偶,只得任人摆布。
字幕:四月二十五日,戊子。
高欢率军进入洛阳,带剑上殿,宣布废罢节闵帝元恭为庶人。
元修在洛阳东郭外即皇帝位,史称北魏孝武帝是也。
元修在黑毡上向西拜天,入御洛阳宫太极殿,群臣朝拜庆贺。
孝武帝登阊阖门,宣布大赦天下,改年号为太昌。
任命高欢为大丞相、天柱大将军、太师、世袭定州刺史。
二十七日庚寅,册立高欢长女为皇后,加封丞相世子高澄为侍中、开府仪同三司。
同年五月,元修惴度高欢心意,使人鸩杀节闵帝元恭,又遣使暗杀安定王元朗及东海王元晔,除了后患,然后将朝廷实权一并付予丞相高欢。
画外音:魏孝武帝元修字孝则,广平武穆王元怀第三子,李氏所生。
遍体生有鳞文,好武术,性格强硬胆大,为人无礼。
河阴之变后政局混乱,诸王大多各自逃生,元修逃亡民间,隐为乡农。
于此莫名其妙,便登皇帝大位。
斛斯椿见高欢不叙自己献城大功,便谓贺拔胜道:今天下大事,只在我二人,若不先制人,将为人所制矣。
高欢初至,图之不难。
拓拔胜答道:丞相有功于朝廷社稷,兼且重情。
自进洛阳数日,至夜便召某入宫同榻歇宿,问以朝政得失,兼谓荷蒙贤兄恩意甚多,后必有厚报于公,何苦惮欲害之?
斛斯椿知其不肯助己,乃与南阳王元宝炬、武卫将军元毗、总领宿卫安东将军王思政合谋,一道秘密进宫,劝孝武帝除掉高欢。
闻说欲除高欢,武帝不语。
中书舍人元士弼在侧,复又告诉皇帝,说高欢对其所下诏书从来不恭,孝武帝闻而不悦。
斛斯椿见有机可乘,极力劝道:臣启陛下,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无。
陛下若念高丞相拥立之功,不肯落人诛杀功臣口实,则宜加强护卫,以备万一。
依臣之计,陛下可设内都督部曲,负责皇宫守卫,又在朱华阁增值勤侍卫五百人,皆从各地精选骁勇善战者充之,使武卫将军元毗统领。
关中大行台贺拔岳手握重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