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欢闻听背后金风作响,将双眼一闭,暗道:我命休矣!
只听一声悲嘶,贺拔胜坐骑扑通倒地,长槊落空。
高欢回头看时,却是部下武卫将军段韶箭,射中贺拔胜坐骑,救了自己一命。
贺拔胜腾身而起,立待副马奔至,再上马看时,见高欢已经逃逸。
不由仰天长叹:世人皆知我乃神臂将军,惟今日未携弓矢,莫非天意也?天不亡高,夫复奈何!
恐入重围,只得恨恨而归。
高欢退回大营,立即率领主力卷土重来,战场形势又生变化。
东魏兵大肆反攻冲杀,宇文泰阵势被冲散,难以招架,大败而逃,东魏军则乘胜大举追击。
时值日暮,西魏兵全军大溃,各自遁逃。
大将独孤信、于谨收集散卒自后阻击,东魏追兵迭受惊扰,西魏诸军由是得以保全。
又有西魏右军将军若干惠引军断后,东魏追骑疑有伏兵,不敢紧逼而退。
宇文泰终得逃入关中,屯兵渭上。
高欢引军追至陕县,宇文泰遣达奚武拒之,双方复成相持之势。
高欢不甘就此退兵,召集诸将,商议对策。
行台郎中封子绘上前进言:统一两京,正在今日。
昔魏太祖曹操不取巴蜀,失于迟疑不决,望大王思之。
高欢闻封子绘之言,又问诸将。
众将皆曰:前面野无青草,人马疲瘦,不可远追。
陈元康道:两雄交争,岁月已久。
今幸大捷,天授良机不可失也,当乘胜追之。
高欢问道:若遇埋伏,孤将奈何?
陈元康答道:大王前番沙苑失利,彼尚无埋伏;今宇文泰军败逃狼狈,又何能远谋?若舍而不追,必成后患。
高欢心有余悸,不从封、陈之策,仅使刘丰生将数千骑往追宇文泰,自率大军东归。
归途之中,高欢使人打听贺拔胜诸子所在,闻说是在洛阳乡间,便命尽行搜捕,诛杀于市,回军后悬晋阳城门。
贺拔胜听闻诸子为高欢所杀,心如刀扎,只觉胸闷难当,喉间热,一口鲜血喷出,当场跌倒,半日方苏。
此后引气疾,愤恨而死,年仅四十三岁。
西魏文帝元宝炬闻知,大为痛惜,追赠太宰、定州刺史、录尚书事,谥号贞献。
宇文泰止军渭上,手中无甚人马,欲抱拼死一战之志,闻报高欢东还,乃松一口长气,以手加额,连称“阿弥托佛”
不已。
乃传令使东道行台王思政镇守弘农,以防东魏大军追来。
王思政受命,引军而至,入城之后便下令打开城门,然后解衣睡下,以此宽慰将士。
数日之后,东魏大将刘丰率军来到弘农城下。
因见城中军民安堵,各无惊慌之色,因忌惮内有埋伏,不敢进攻,终至撤军而回。
王思政以空城计吓退刘丰,遂命人修筑城池、建造楼橹、经营农田、屯积粮草。
由此弘农始有守御之备,为东、西魏界城。
画外音:此后东西魏两国,便以此城为争夺中心,交战不息。
最著者如邙山之战、两次玉壁之战以及长社之战,双方互有胜负,形势均等,分别奠定高氏北齐、宇文氏北周政权基础。
王思政在弘农建城,其功之巨,不容抹杀。
王思政既退刘丰生军马,宇文泰大为褒奖,又使其移镇玉壁。
历史真相:玉壁位于今山西稷山西南,地势险要,东、西两魏必争之地。
西魏大统四年,王思政请筑玉壁城并移镇于此,从此两魏互为依托之关河天险,便为西魏独有。
玉壁城未建之先,原本只是一个河曲高台,并无险阻可依。
玉壁周围平野高原连绵一千二百里,唤作运城盆地,北界汾河谷地,西界黄河峡谷,东、南为涑水河所环绕,犹如巨大黄土城堡。
东南控制涑水河谷南北孔道,西北控制汾水河谷东西孔道,进可长驱突击,退可守险无虞。
西南拱卫长安、东北屏翰晋阳,形势险要显而易见。
台地气候温和,土地肥沃,盛产粮麻,向为军需理想所在。
此时宇文泰遣王思政筑城玉壁,等同于平白扩地一千二百里,又独掌两国要隘锁钥,高欢自然便如鲠骨在喉,非为拔除不可。
玉壁之争,就此拉开帷幕。
东魏孝静帝兴和元年冬,高欢亲率十万大军,兵临玉壁城下。
先不攻城,乃写信招降王思政:我今率十余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