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势取之;其若回师,必致疲于奔命,且我蹑之于后,定可破之。
李密摇头道:此前我已攻东都数次,而皆不能下。
若依公计,一旦城不能克,反而腹背受敌,此危策也,绝计不可。
时有书吏魏徵,仗言说道:我军虽然屡胜,但前番回洛之败,兵将损折极重,至今元气未复。
又不设府库,将士取得战功,不能及时赏赐,士气亦衰。
若依末职之计,不如深沟高垒,占据险要,与敌相持;待王世充粮尽而退,自后率军追击,方谓取胜之道。
今洛阳城内乏粮,王世充无计可施,急于决战;我军占据兴洛大仓,军粮充足,故反其道行之,是以己长攻其所短,必胜之道也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诸将闻此惊讶,皆都暗暗称许。
长史郑颋是魏徵顶头上司,见其擅自言,心中不悦,遂驳斥道:此老生常谈,有何独到之处!
魏徵亦怒道:奇谋深策,岂是老生常谈?悠悠苍天,其道幽深;世人何知,只见浮云!
说毕拂袖离去,毫不回顾,甚是潇洒。
画外音:魏徵字玄成,乃下曲阳县人,初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。
大业十三年时,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李密,凡给李密所上奏疏及书函来往,皆都是出自魏徵手笔。
李密见魏徵极有文才,于是亲自召见,罗至帐下,命为书吏,此时魏徵已然三十八岁。
魏徵曾献壮大瓦岗十条计策,但李密皆都不用。
又被长史郑颋忌才压制,故而积怨已久;今日再献奇策,复被长史驳斥,于是愤然离帐而去。
如此大才却被任作书吏,李密心胸之窄可见一斑。
众将见裴仁基及魏徵所言皆都不纳,明白魏公心意,于是皆都请战。
李密从之,命令来日四更造饭传餐,五鼓出营列阵,当日议决皆散。
王世充却不待来日,当夜便派三百多名骑兵秘密进入北邙山,埋伏在山谷之中。
并下命令:全体将士人人饱食,战马草料喂足,养精蓄锐,黎明时分从正面进袭李密山寨。
令罢,自引主力两万,绕至瓦岗军之后,从山背攀至山腰,藏于山坳,俯视李密大营。
安排已定,天即黎明,郑军三百骑鼓噪而出,皆至北山之下,呐喊搦战。
李密未料敌军恁快来攻,仓促出兵应战,个个衣甲不整,鞍马不备。
勉强出营聚伍,见对面只有数百之众,遂不以为意。
未料那三百余郑军皆都经千挑万选而出,个个都是亡命之徒,且临行时皆经巫师念咒,以为鬼神附体,连战马也曾饮神水,道是刀枪不入。
因见魏军皆都出营,则不待其列队成阵,便呜呜怪叫,纵马杀入,逢人乱砍。
便如劈波斩浪,各自单打独斗,丝毫不依战阵法度。
李密数万大军挤在一处,反而只能办得遮挡招架,对此三百勇士竟然无计可施。
将近午时,三百死士堪堪殆尽,只余数十骑犹在东冲西撞。
王世充在山腰看得清楚,见时机已至,遂命吹号出击。
两万精卒闻号顿起,居高临下起冲锋。
分五千兵冲向李密营地,放火焚烧军营;其余一万五千兵直下山坡,杀入战阵。
瓦岗军本来已是精疲力竭,忽见大营起火,便都心慌;待一万五千生力军杀至,更是无力抵敌,于是分头四散,各自逃生。
便是有各家寨主尚能战者,因不屑李密未与众兄弟商议,便私自投降隋皇泰帝,因此懒于拼命,顺势皆退。
张童仁、陈智略本为隋将,此时见风使透,复又临阵投降隋军。
裴仁基、祖君彦等数十人死战不退,力尽被俘。
王世充乘胜追击,来攻偃师。
李密率残兵万余人逃跑,退守洛口仓。
李密逃走,偃师守将郑頲部下暗中叛变,将主将擒执,并城池一起献给王世充。
分驻各地守将见大势已去,便纷纷转向王世充投降,秦叔宝、程知节、罗士信、裴仁基、祖君彦、单雄信等名臣大将,皆在其内。
李密准备退守洛口仓城,长史邴元真暗中派人给王世充送信,勾引其军跟踪偷袭。
李密察觉其谋,表面若无其事,准备重操故伎,在王世充部队半渡洛水时,予以突然袭击。
但人算不如天算,又是由于内奸偷作手脚,王世充军已渡过洛水,李密报警人员却未曾出暗号,贻误战机,王世充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