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。
少有谋略,善骑射。
因门荫任协律郎,历官卫尉少卿、太子右庶子、太子詹事,及坊、晋二州刺史等职。
其才可堪任用,必定不辱使命。
宪宗大喜,于是当即下诏,任命李愬为左散骑常侍,兼邓州刺史、御史大夫、随唐邓三州节度使,更为西路唐军统帅。
李愬由此平步青云,得为建节大员。
因而奉旨上任,拜受印玺,引本部兵出离晋州,直奔淮西汝南而来。
至于西路唐州兵营,请随行宦官宣布朝廷诏旨。
袁滋领旨谢恩,即向李愬交割了元帅印信,随宣旨官回京领罪去了。
李愬接了帅印,点卯询问军情已毕,见当时西路唐军新败之后,士气低落,诸将皆无精打采,已无战心。
李愬微笑点头,便即吩咐散帐,也不整理军务,训练士卒。
亲军不解,问道:大战在即,部队涣散至此,将军因何不大力整顿,鼓励士气?
李愬笑道:两军相拒三载,朝廷大军屡屡败绩,叛军正对袁滋尚书无所作为感到放心,亦且松懈至极。
我若训练士卒,杀气弥天,岂非令吴元济加强戒备!
于是传令诸军:天子因知我对军士慈爱,且对敌军忍耐心强,故命我安抚调养诸军。
至于作战之事,非我之责。
兵将闻说,无不大悦。
次日,李愬遣散袁滋所养营中乐妓,从此不再设宴奏乐,每日必亲自巡营,见有兵将受伤者,则必亲自前去探望。
唐营更换新帅之事,早有细作报到汝南城中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叛军因曾打败高霞寓、袁滋等唐廷名将,正在气焰高涨,目中无人之际,且因李愬名声地位不高,根本不值一顾,因此未增戒备,反而愈加松懈。
李愬见成功迷惑敌军,便策划袭击蔡州,上表请求增派兵力,上陈作战计划。
宪宗览奏大悦,乃颁诏旨,复调昭义、河中、鄜坊步骑兵两千,拨付李愬调用。
字幕:元和十二年,二月初七日,西元八一七年。
这日午后,唐营小将马少良率引数十骑兵,照例在大营之外巡回侦察。
忽然遇到吴元济帐下捉生虞候丁士良,正在河边赏景,一边放马啃青。
马少良见之大奇,便问随骑:此是何人,如此大胆,敢在我营前放马?
部骑中有个老兵,骇然答道:此是吴元济手下骁将,名叫丁士良,武艺高强,且又箭法如神,经常危害唐州、邓州等地,恶名早着。
趁其尚未现我等,小将军还是躲了吧。
马少良怒道:焉有是理!
你诸将止马于此,看我擒拿此贼。
说罢,拍马上前,舌绽春雷,一声大喝:泼贼,可识得你家马将军么?
丁士良闻言,大吃一惊,阿呀一声,跳起身来,奔向坐骑。
未及马身,马少良已至,将枪杆作棒,一枪将丁士良抽倒在地,复下马将其擒获,就地捆缚结实。
从骑见其,一齐围上。
那老兵矫舌不下,赞道:小将军真乃天人也!
于是众骑簇拥小将,回至大营,将丁士良押至中军大帐,来见元帅。
李愬闻说擒得奸细,下令击鼓聚将,就此升帐。
诸将到齐,认出所擒奸细乃是丁士良,无不大喜,继而切齿痛恨,七嘴八舌皆嚷:请大帅将此贼剜心处死,为阵亡将士报仇。
李愬佯作答应,当面责问丁士良罪状。
丁士良面无惧色,冷哼道:两国交战,各为其主。
某杀敌建功是为本份,说甚罪状!
李愬见此,于是环顾诸将:丁将军真乃大丈夫也。
彼所言是实,此前各为其主,军人杀戮常事,今不惧死,何必杀之!
诸将闻此,面面相觑,皆都无语。
李愬于是起身离座,亲为丁士良松绑。
丁士良大为感激,拜倒在地:若蒙将军见纳,末将愿为将军效力,绝无虚言!
李愬大笑允诺:将军肯弃暗投明,李某幸甚。
就复命公为捉生将军,待建立军功,某必上奏朝廷,予以重用。
丁士良感激涕零,遂向李愬献计:我今被擒,贼营皆都不知。
若蒙大帅信任,末将请求亲往文城栅,将吴秀琳谋主陈光洽擒来,大帅便可尽知吴军虚实。
李愬毫不怀疑,即刻听从其议,令带百名精骑前往,亦不令大将随行监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