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华夏真相集

关灯
护眼
第十六集 梁唐恩怨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

李罕之攻打怀州、孟州。

张言城中粮尽,派其子为质,求救于朱全忠。

朱全忠派葛从周、牛存节前去救援,两军战于流河店。

晋将安休休出击蔡州,李存孝因此引军而退,李罕之屯守泽州。

蒲州、绛州之间有摩云山,乡人立栅以避寇乱。

被李罕之带百余人攻下,军中因此称李罕之为李摩云。

数州百姓被李罕之屠杀吃尽,十余年间荆棘蔽野,烟火断绝。

乾宁二年,李克用以李罕之为副,诛灭王行瑜,遂道:我有罕之,如董卓有吕布。

然鹰鸟本性饱则飞走,某实惧其反复无常、毒余深远也。

光化元年十二月,潞州统帅薛志勤去世。

李罕之乘丧率军直入潞州,自称留后。

李克用大怒,遣李昭嗣讨之。

李罕之大惧暴病,眼睛失明,再派部将马溉、伊铎、何万友、沁州刺史傅瑶等带其子李颢为质,向朱温求援。

二年六月,朱温令部将丁会代李罕之为昭义军节度使,任李罕之为河阳节度使。

李罕之走至怀州,在驿舍去世,享年五十八岁。

李罕之降晋之时,曾挑选部下精兵百人献给晋王,杨师厚便在其中。

杨师厚在晋军时并无名气,后因犯罪逃奔梁军,却被梁太祖朱温慧眼相中,任为宣武军押衙、曹州刺史。

唐天复二年,杨师厚跟随朱温到凤翔岐下迎接昭宗回銮长安。

李茂贞以劲兵出战阻击,被杨师厚打败,由此兵威初显,武功乍现。

天复三年,王师范据青州反叛,杨师厚领兵东征。

淮南节度使杨行密部将王茂章当时已为世之名将,率两万部众支援王师范,兵锋极盛。

杨师厚毫无畏惧,率部众迎头痛击,追至辅唐县,杀敌数百,被授予齐州刺史。

其后杨师厚攻青州,屯临朐,取密州,战临朐,设伏圣王山,杀敌万余,擒都将八十人,俘王师范之弟王师克。

莱州刺史派兵五千救援青州,亦被杨师厚几乎全歼。

王师范见大势已去,派副使李嗣业及弟王师悦向杨师厚请求投降。

自此淄青并入朱温势力范围,为其篡唐自立张本。

由是朱温加封杨师厚为检校司徒、武宁节度使,诸军行营马步都指挥使,倚为梁柱。

唐天佑二年八月,山南东道节度使赵匡凝势力大增,欲与朱梁争锋。

朱温为防患于未然,令武宁节度使杨师厚统军征伐。

杨师厚奉命而进,连战连胜,陆续攻取襄、唐、邓、复、郢、随、均、房八州。

朱温扎营汉江北岸,令杨师厚在襄阳阴谷口作浮桥,领兵渡过汉水。

赵匡凝列阵于汉水岸边迎战,数日便被杨师厚击败,退回襄阳,沿汉水投奔江陵。

杨师厚复引得胜之兵猛攻江陵,旬日即克,荆南牙将王建武投降,自此朱温尽有荆襄之地。

杨师厚复又攻取荆州,被授襄州节度使。

朱温篡唐为帝,杨师厚加授山南东道节度使,加检校太保、同平章事,封弘农郡王,兼潞州行营都招讨使。

不久忠武节度使刘知俊叛后梁,投靠岐王李茂贞,引军占据长安。

杨师厚督师进讨,在潼关活捉刘知俊弟刘知浣廷。

刘知俊西逃凤翔,杨师厚进击长安,从西门攻入。

晋主李存勖为策应刘知俊,率部将周德威、丁会、符存审等引兵南下,进攻后梁晋州。

杨师厚率军往援,突破蒙坑险地,遂解晋州之围。

乾化元年正月,王景仁败于柏乡,晋军乘胜包围邢州,掠夺魏博,南到黎阳。

杨师厚受诏,领兵屯守卫州。

先败晋军于魏州,复渡漳河追袭,遂解邢州之围。

朱温今番举倾国数十万大军以战,且是御驾亲征,却败于晋国五千骑兵,故此朱温听闻败讯,只有“猪血淋头”

以对,对杨师厚更无谴责之语。

闪回结束,书归正文。

梁主既然病重呕血,不能再战,只得还师回朝。

因天子不能乘马坐轿,只卧于软舆行进,故此十数万大军只得一路歇歇停停,直到乾化二年五月六日,这才返回洛阳。

五月十五日,朱温卧于洛阳行宫,病情越沉重,乃唤集近臣,悲伤说道:孤自起兵以来,苦心经营三十年,天下无有敌手。

不料太原余孽竟能死灰复燃,猖狂如此!

李存勖志向非小,上天欲夺我余年
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