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华夏真相集

关灯
护眼
第二十一集 从珂哭城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

迹在史籍记载中便很少见到。

唐明宗以诡计灭了银枪效节军,节帅赵在礼被授同州节度使,自此效节军不复存在。

但八千将士及万余家属冤魂便永为恶梦,缠绕赵在礼心头,终生而不得去。

同时因无魏博精骑屯守幽、涿二州,其北面契丹及西面党项二族便迅坐大,成为此后历代中原皇帝心中忧患。

镜头转换,契丹辽国,天显元年。

辽太宗耶律阿保机东征渤海国,先集中全部兵力,攻下西部重镇扶余城,后又围攻都忽汗城。

国王率群臣开城投降,辽国就此统一渤海全境。

阿保机将渤海改为东契丹国,以皇太子耶律倍任东丹王。

又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置官府,从而结束唐末以来辽东分裂局面,重新实现统一。

七月二十七日,阿保机在还都途中病逝,终年五十五岁,谥号升天皇帝,庙号太祖。

阿保机因在班师返回契丹途中突然病逝,并未交代身后承嗣大事。

皇太子耶律倍接到父皇驾崩噩耗,马上动身返辽。

母亲述律平已奉梓宫西还,弟耶律德光也已先到行在。

耶律倍虽为皇长子,但因其崇尚汉化,尊孔尚儒,素为其母不喜。

见二子皆来奔丧,太后述律平乃召文武百官说道:先帝二子皆负德才,以谁继嗣大统,我不能决,今付于诸公。

你众卿拥戴何人,可执其鞍辔。

众臣皆知太后意图,遂争先抢执耶律德光鞍辔,欢呼:愿事德光皇帝。

太子耶律倍洞悉母心,知道不能相争,乃与群臣请于太后,自愿让位于皇弟。

天显二年底,耶律德光即皇帝位,是为辽太宗。

尊生母述律皇后为太皇太后,皇后为应天皇太后,立妃萧氏为皇后。

耶律德光虽然如愿即位,然对兄长耶律倍却不放心,不仅对耶律倍实行监视,更不断削弱东丹国实力。

为此兄弟之间交恶,矛盾加深。

早有后唐细作,将此事报于明宗。

李嗣源窃为之喜,遂遣使持书,密诏耶律倍归唐。

天显五年,耶律倍带妾室与珍藏图书,从辽东渡海投奔后唐,自比吴太伯。

当其在金州上船时,面对故国悲愤满腔,乃于海边立碑,刻《海上诗》道:

小山压大山,大山全无力。

羞见故乡人,从此投外国。

耶律倍到达洛阳,唐明宗以天子仪卫迎接,赐姓东丹,名慕华。

改瑞州为怀化军,拜其为怀化军节度使、瑞慎等州观察使。

后又赐名李赞华,移镇滑州,遥领虔州节度使。

长兴四年,西元九三三年。

定难节度使党项族领李仁福病卒,三军立其次子李彝为留后,报于朝廷。

唐明宗李嗣源担心定难军勾结契丹,诏命以李彝为延州刺史、彰武军节度使。

复命彰武军节度使安从进为夏州定难军留后,并派邠州药彦稠以兵五万,送安从进到夏州。

李彝却紧闭夏州城门,拒不与安从进办理交接。

画外音:夏州党项李氏在五代时僻居一隅,名义上先后依附于梁、唐等中原王朝,受其封号朝贡不绝,实际保持相对独立,并不断增强实力,参于抗衡中原。

至此唐明宗李嗣源企图用调防办法兼并夏州,便受李彝坚决抵制。

李彝拒不奉诏,派遣兄长阿王把守青岭门,聚集境内党项诸部自救。

又趁药彦稠刚进芦关立足未稳,又派党项兵抄掠官军粮运及攻城器具,后唐军被迫从芦关退守金明。

安从进领军而至,下令猛攻夏州。

夏州原名统万,城垣本是赫连勃勃所筑,坚如铁石,凿不能入。

又有党项四万骑兵在四野流动,抢掠粮食财物,致使官军不能收运军粮。

又兼山路艰险狭小,关中百姓运输斗米束柴则费钱数贯,民间竭尽困苦亦无力供应。

围城三月之后,李彝兄弟登城,对安从进说道:夏州贫瘠,并无珍宝积蓄以充朝廷贡赋,实为祖父世代守此,我等不欲失之而已。

朝廷胜此孤城亦不足以扬威,何烦劳师费财!

幸将军代为表闻天子,若许我等自新,或使之征伐,愿为众先,不亦可乎?

安从进遂借机下阶,以此语上奏天子。

唐明宗知是夏州城确实难以攻下,无奈命令安从进带兵返回。

当时朝廷久不用兵,出兵却又无功而返,军中流言四起。
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