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华夏真相集

关灯
护眼
第二十一集 从珂哭城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

p>

李嗣源便下令赏赐三军,士卒无功受赏,更加骄纵。

从此夏州便与后唐朝廷结怨,每逢周边诸镇有人叛变,则必然暗中与之通连勾结,以达要求贿赂遗赠目的。

长兴四年十月,李彝上表谢罪,唐明宗乃授任为检校司徒,充定难军节度使。

后唐清泰二年二月二日丁丑,李彝重病,将夏州军政尽皆托付其兄行军司马李彝殷,之后不久,便即去世。

镜头转换,按下夏州,复说西川。

早在朝廷实施定难节度使换防之策之前,宰相安重诲便怀疑西川节度使孟知祥有反叛之心,遂命亲信将领分守两川治下各州,并以精兵充当牙军。

天成四年,安重诲以夏鲁奇为武信军节度使、李仁矩为保宁军节度使、武虔裕为绵州刺史。

武虔裕是安重诲表兄,而李仁矩素与东川节度使董璋不睦。

孟知祥与董璋皆忧惧不已,认为朝廷将要讨伐两川,于是两人结为联盟。

二人又同时表奏朝廷,要求撤回夏鲁奇、李仁矩等人。

唐明宗一面下诏抚慰,一面遣李仁矩招谕两川纳贡,上交朝廷。

复被孟知祥与董璋以彼乃客州节度使,不应干涉别州军政财赋为名坚辞,并令属下各州郡官署以兵相拒。

明宗由此而知二人反意已决,恐东西两川日久生变难制,遂命保宁军节度使李仁矩镇守东川阆、果二州;另以武信节度使夏鲁奇戍守遂州,并不断增兵以遏制两川。

董璋、孟知祥见状深为惊惧,于是联兵反叛。

长兴元年二月,唐明宗在南郊祭天,加拜孟知祥为中书令。

董璋先于剑门筑七寨,后又于剑门北置永定关,布列烽火,集聚民兵扼守,以阻唐军入川。

九月,董璋举兵反唐,攻破阆州,擒杀李仁矩,孟知祥举兵响应。

唐明宗下诏削夺孟知祥官爵,命天雄军节度使石敬瑭率军征讨西川,夏鲁奇为副。

次年正月,孟知祥约董璋同时起兵,合兵据守剑门,共御官军。

又以都指挥使李仁罕为行营都部署,汉州刺史赵廷隐为副,简州刺史张业为先锋,率兵三万,往攻遂州。

夏鲁奇据城固守,遣马军指挥使康文通率军出城迎战。

康文通也是一员虎将,当下领兵出城,与叛军先锋张业大战,于阵前连斩张业部下两员偏将,官军威势大振。

张业见不能胜,顿兵城下,愁眉不展。

三日之后,赵廷隐引领川军大至,因与康文通旧识,乃出阵劝降。

康文通闻知阆州已陷,李仁矩败亡,乃率所部投降蜀军,调转军马,引蜀军入城。

因城中军马皆在康文通之手,唐军主帅夏鲁奇部下再无兵马。

闻报康文通降贼破城,遂长叹一声:某自归唐以来,受两代皇帝厚待,恩若再造,岂能爱惜此身,再降叛贼,遗羞朝廷耶!

耳听杀声已近,乃拔出胁下宝剑,自杀殉国。

康文通引蜀军杀入府衙,当下毫不含糊,割下夏公级,拿去向赵廷隐献功。

画外音:夏鲁奇字邦杰,青州人,原为后梁军校,归附后唐,为庄宗护卫指挥使。

向以骁勇知名,曾在洹水之战时独杀百余人,因功获赐姓名李绍奇,授为磁州刺史。

又随庄宗攻灭后梁,在中都城下生擒王彦章,升任郑州防御使。

明宗年间,夏鲁奇历任河阳节度使、忠武军节度使、武信军节度使等职,奉旨平定两川叛乱,方以使相职衔出镇遂州。

至此城破自刎而死,终年四十九岁,正当英雄壮年。

明宗得悉阆、遂已陷,夏鲁奇死难,恸哭不止,下诏追赠夏鲁奇为太师、齐国公。

夏鲁奇血战遂州之时,唐军天雄节度使石敬瑭,秘右武卫上将军王思同率军入川,兵马尚且刚至渭水之西。

孟知祥闻报唐军主力尚远,便遣故蜀镇江节度使张武,拜为峡路行营招收讨伐使,左飞棹指挥使袁彦为副,率水师趋夔州,以阻唐军自水路西进。

东川董璋部亦攻占合、巴、蓬、果等州,阻住阳平关至汉中唐军北面来路。

十一月初十,正当董璋分兵进军黔、涪二州之际,石敬瑭方才率军进入散关。

大军扎下营盘,乃遣王思同等率前锋军,兵出人头山,迂回至剑阁之南,奇袭剑门关。

王思同奉命而出,杀东川兵三千余人,俘其都指挥使齐彦温。

由此势如破竹,继破剑州。

回顾久等石敬瑭大军不至,王思同恐怕自己孤军深入
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