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华夏真相集

关灯
护眼
第二十一集 从珂哭城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

,遂焚烧庐舍、抢掠资粮,复引兵退保剑门。

孟知祥闻报剑门失守,即遣牙内都指挥使李肇,率兵五千倍道疾行,先据剑州;又遣使至遂州,命赵廷隐率万人跟进。

同时命故蜀永平节度使李筠,率兵四千直趋龙州,扼守要害,防止唐军从阴平入蜀。

虽然安排三路军马已定,孟知祥依然心怀忧虑,恐难当官军功势凌厉。

复过十余日,却不见有何动静,继而细作来报,唐军复回剑门关上,就此止步不前。

孟知祥闻讯大喜道:若唐军急赶赴东川,复夺遂州,则我两川必然危急。

今却不再进军,则不足为虑也。

于是急令赵廷隐等将,率军复夺剑门。

董璋闻报唐军已据剑门关,亦从阆州率兵进屯木马寨。

西川牙内指挥使庞福诚、昭信指挥使谢鳇当时屯驻耒苏村,闻剑门失守,即率兵千余间道奔赴剑州。

兼程行军傍晚方至,天色昏暗,遇唐军万余从北山而下。

庞、谢二人虽然兵少,因占据天时之优,又复熟悉地利,稍作商议,决意冒险一战。

乃兵分两路,庞福诚率兵数百,迂回唐军阵后鼓噪袭击,谢鳇则率余众正面进攻。

川军奉令奋力冲杀,谢鳇并令三军呐喊,山谷回声,如有数万之众。

唐军措手不及,一触即溃,惊恐而逃,退保剑门,又有十余日不敢出战。

董璋便乘机部署赵廷隐与李肇二将,分别列阵于牙城后山及河桥之上,待击剑门。

直至十二月初三,大帅石敬瑭方率大军抵达剑门。

王思同出关迎入,汇报前番战况。

石敬瑭倒也从容不慌,即命来日复引兵再攻剑州,幻想便如魏王与郭崇韬进川一般,兵不血刃直下德阳,进逼成都,就此再立盖世奇功。

次日大军出关,及至剑州,石敬瑭下令步兵攻牙城后山,一战而被蜀将赵廷隐击退;又命骑兵冲击河桥,复遭李肇部强弩阻击,难以近前。

战至日暮,石敬瑭被迫撤军,回途中又遭庞福诚及谢鳇率部伏击,只得败退剑门,一日之内损兵折将,劳而无功。

石敬瑭在剑州交战不利,蜀将张武、袁彦却相继夺取渝州、黔州,又大败唐军。

长兴二年正月,李仁罕攻破遂宁州,夏鲁奇自杀。

孟知祥命李仁罕为武信军留后,并使人持夏鲁奇级在剑门关前示众。

石敬瑭见此,知道大势已去,最终遂以粮运不继为由烧营北归,就此撤军而回。

利州刺史李彦珂、夔州刺史安崇阮闻说大军东返,皆知孤城难守,于是相继弃城而逃。

唐军攻伐两川叛军之战,乃以失败告终。

闻说官军攻川失败,唐明宗怒不可遏。

因石敬瑭是自己女婿,遂迁怒他人。

为此责问安重诲,并以离间孟知祥、董璋等边镇与朝廷关系罪名,听任李从璋将安重诲击杀。

复将西川进奏官苏愿、进奉军将杜绍本遣回西川,以此招抚孟知祥,称其留在洛阳家属皆安然无恙。

孟知祥得知家属无恙,安重诲也已被杀,便邀董璋止兵,同向朝廷谢罪。

董璋怒道:孟公家属安然无恙,而我子孙却被诛杀,我因何谢罪?

再三不从。

孟知祥使观察判官李昊前去晓以利害。

董璋以为孟知祥背盟,怒骂李昊。

李昊回成都后,便劝孟知祥攻打董璋。

岂知董璋却是个真小人,抢先对孟知祥动兵,攻破汉州。

孟知祥率赵廷隐等人迎战,与董璋对阵于鸡距桥,并命东川降将寄书董璋劝和。

董璋说道:悔而不作,作而休悔。

事以至此,再无退步之理。

便率士兵鼓噪而出交战,结果两军兵锋未交,部下偏将张守进便投降西川军。

孟知祥趁机挥军大进,董璋败逃回东川,龟缩不出。

蜀军乘胜而进,至于汉中,屯兵沔水之南。

董璋自知非孟知祥对手,后悔不听前番求和之劝,对其子董光嗣道:今大势已去,一旦城破,我董家死无噍类矣。

不如我儿斩父级,前往投降孟知祥,庶几可以保全家族。

董光嗣哭道:“自古以来,岂有以子杀父而求活路者?儿宁愿与大人同死。

于是父子当晚弃城,夤夜而逃。

次日汉中守将出城投降,孟知祥方知董璋父子已遁,遂命赵廷隐率军追击,但却追之不及而还。

不久董璋逃至梓
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