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华夏真相集

关灯
护眼
第二十一集 从珂哭城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

州,部军却兵变,乃被乱军所杀,其子董光嗣也自缢而死。

孟知祥遂就此吞并东川,占据两川之地。

但亦不向天子上表献捷,也不再向朝廷请罪,便连解释,亦皆免了。

董璋败死之讯传至洛阳,枢密使范延光对明宗奏道:孟知祥虽然占据两川,但其士兵部众皆是朝廷所派,大多是中原人。

孟知祥惧其部将因思家动兵变,定会借取朝廷势力,加以威慑。

陛下不如屈意招抚,使其归顺朝廷可也。

明宗道:卿言甚善,是为国之语。

孟知祥是我旧友,因被安重诲离间,以至如此。

我知其并非真反。

招抚既可,何谓屈意哉!

于是便派孟知祥外甥、供奉官李存瑰赍诏,前往成都安抚。

同年九月,李存瑰返回洛阳,奉上孟知祥表文,奏请授赵季良、李仁罕、赵廷隐、张业、李肇五位节度留后为节度使,并索求刺史以下封授权与蜀王爵位。

明宗便以阁门使刘政恩为宣谕使,再至成都宣诏:任命孟知祥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,行成都尹、剑南东西两川节度使、管内观察处置、统押近界诸蛮,兼西山八国云南安抚制置等使。

赵季良五人皆依卿之所请,均拜为节度使。

宣诏已毕,复以工部尚书卢文纪为使,册拜孟知祥为蜀王。

唐帝虽然退让再三,仍未改变权臣谋逆之志。

次年亦即应顺元年正月,孟知祥终叛后唐,在成都即皇帝位,国号蜀,以赵季良为宰相,史称后蜀。

同时后唐潞王李从珂与皇帝李从厚争位,后唐内乱,山南西道节度使张虔钊、武定军节度使孙汉韶皆归附后蜀。

六月,张、孙抵达成都,孟知祥设宴招待,却在席间突然病。

七月,孟知祥病逝,太子孟昶继位。

追谥孟知祥为文武圣德英烈明孝皇帝,庙号高祖,葬于和陵。

此乃后话,后蜀高祖孟知祥平生,于此先行表明。

明宗李嗣源被迫封孟知祥为王,悔恨交加,就此得疾,日渐沉重不起。

因长子李从璟已被元行钦杀害,遂封次子李从荣为秦王,命为河南尹。

李从荣当时已实为嫡长子,且掌管京师政务,太仆少卿何泽便即上书,请立李从荣为皇太子。

李嗣源却大为不悦道:既是群臣请立太子,则看来我应回河东养老耶!

终拜李从荣为天下兵马大元帅,却不允为储君。

李从荣由是极为不安,担心不能继承皇位。

长兴四年十一月,明宗病重。

李从荣入宫探视,见父亲已不能抬头;待问安毕出宫之时,又听到宫中哭声不绝。

李从荣误以为皇帝已然驾崩,次日便称病不朝,只在府中与亲信谋议夺位。

十一月二十日,李从荣率牙兵千人列阵于天津桥,准备以武力入居兴圣宫。

枢密使冯赟、朱弘昭与宣徽使孟汉琼闻说秦王调动兵力,急报明宗,口称李从荣谋反,并下令关闭皇城端门,命李重吉率所部控鹤禁军把守宫门。

侍卫指挥使康义诚本是李从荣事先约定内应,这时也被阻在宫中,难以接应。

孟汉琼于是召来马军都指挥使朱洪实,命其率五百骑兵攻击李从荣于天津桥。

李从荣所率马步军不敌朱洪实精骑勇猛,一战而败,乃欲纵马逃回府邸,被皇城使安从益追上斩杀。

李嗣源闻此惊变悲骇莫名,病情加剧,下诏追废李从荣为庶人,并遣使急从邺都召回宋王李从厚,召群臣于榻前嘱以后事。

是月二十六日,李嗣源驾崩于大内雍和殿,终年六十七岁。

李从厚三日后方回洛阳,并于柩前即位,次年改元清泰,是为后唐闵帝。

清泰元年四月,李嗣源被谥为圣德和武钦孝皇帝,庙号明宗,葬于徽陵。

正是:五代诸帝多昏乱,唯独嗣源号明宗。

年届花甲继大统,几个老来似此君!

李从厚在西宫为明宗丧,并遵照明宗遗命以日易月,服丧二十七天。

第二十八日,李从厚始于中兴殿理政,并召翰林学士讲读《贞观政要》及《太宗实录》。

史说其虽欲励精图治,但却不懂治国之道,处事优柔寡断,且无识人之明。

当时朱弘昭、冯赟自恃有拥立之功,专擅朝政,将李从厚亲信皆都排挤出朝,又将禁军指挥使安彦威、张从宾外调为节度使,借机掌控禁军兵权。

李从厚虽然不悦,却无可奈何。
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