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命善言心腹送进城去。
次日一早,只听城内三声炮响,紧接着城门大开,鸣锣击鼓开道,却是赵在礼率领诸将出城,迎拜李嗣源进入邺都。
李嗣源此时却又想起义父李克用大恩大义,不由心生反悔。
便假托收抚散兵,只率亲军百人脱身出城,来至魏县,急遣牙将张虔钊去召元行钦,约其共诛乱兵。
元行钦早听细作报说李嗣源已经被叛军迎入城去,此时复闻合兵平叛,岂肯轻信?
疑其必是来赚诱己军,又自忖绝非从马直军及银枪效节军对手,遂率步骑弃甲而撤,回报天子,诬奏李嗣源已与叛军合兵,通谋而反。
李存勖本就对李嗣源心怀猜忌,此时自然一听便信,乃召集镇州兵五千人,马二千匹,亲自前来邺都平叛。
李嗣源闻说皇帝亲来,便屡次遣使上表申诉,以明心迹,使者却皆被元行钦阻遏,不能见到圣驾。
李嗣源便欲造反,但见此时部兵不满百人,如何反得?为此疑惧不安,犹豫不定。
便在此时,忽闻亲军来报:今有殿下在镇州时旧部霍彦威,引领所部五千镇州军前来。
说是城防尽被夷毁,镇兵半数亦为天子裁撤,无处可去,只得来投殿下听命,见在城外。
李嗣源大喜,急命将五千军放入城来,于是稍稍恢复兵力,心中大安。
当下与众将商议,便欲引军返回成德藩镇,等待皇帝下诏降罪。
部将霍彦威、安重诲尽皆反对,建议不如返回朝廷,向皇帝当面自辩。
李嗣源认为众将所谏有理,遂率军南归,并于途中数次上表申诉,向庄宗表明心迹。
但信使皆被元行钦阻遏,或杀或放,奏疏却一封也未能上达天子。
当时庄宗李存勖虽疑李嗣源可能造反,但未必不能讲和。
因李嗣源长子李从璟正在禁军效力,便命去招抚其父李嗣源。
李从璟领旨南下,行经卫州,却又被元行钦扣留在军营,不使其去见父亲之面。
李嗣源久候天子诏旨不至,愈加疑惧不安,闻终采纳女婿石敬瑭建议,决定就近攻取汴州,先占一城之地,谋求自立。
石敬瑭智计满腹,复求岳父大人修下檄文,遣使付齐州防御使李绍虔、泰宁节度使李绍钦、贝州刺史李绍英、北京右厢马军都指挥使安审通、平卢节度使符习等,说明天子无故猜忌功臣,诏裁镇兵,毁弃城防,欲各个击破之意,倡议拥兵自保,免为朝廷所诛。
数镇节度使及刺史得书大喜,正惧被朝廷所灭,遂皆复书,愿意拥戴李嗣源为盟主,并陆续率部前来会合。
由此李嗣源得兵十五万余,声势大振。
众位藩镇大员聚议,皆同意石敬瑭之策,拥戴李嗣源挥师南下,直趋汴梁。
庄宗闻变,令怀远指挥使白从晖率骑兵扼守河阳桥,以护卫京城;命龙骧指挥使姚彦温率八百马军为前锋,又命指挥使潘环率军护卫粮草。
又出金帛赏赐诸军,并亲率元行钦等中军,趋奔汴梁来截。
姚彦温、潘环率八百精骑兼程飞驰而进,将至汴州,正与李嗣源军相遇。
乃二话不说,一齐下马投降。
庄宗行至万胜镇,闻报前锋二将投敌,知道局势已不可挽回,便下令回师,仓皇返回洛阳。
行至荥泽,闻听李嗣源已经到达黎阳。
庄宗欲再派李从璟去召见李嗣源,但被元行钦劝阻,并将李从璟杀死。
这时闻得李嗣源已率大军进入汴州,唐庄宗西行至石桥,在野外置酒,对诸将道:卿等随我多年,共经患难,如今情势危急,我要单马去见李嗣源,卿等以为如何?
元行钦大哭,再拜言道:陛下岂可枉屈万乘之体,轻履危险之地!
臣本小人,幸遇陛下而至将相之位。
今危难之时不能报国,死亦不能脱责。
于是和众将一百多人皆解开髻,剪委地,誓以死报主,君臣相望痛哭。
三日后,君臣等一众进入洛阳,检点人马,只余二千残兵,战马不足五百匹。
庄宗大慌,遂命来日离京前往汜水关,会合长子李继岌所率征蜀大军,再联兵进剿李嗣源。
当夜宿于宫中,诏命从马直禁军宿卫。
睡至半夜,忽闻外面喊声大起。
李存勖急唤左右问道:外面何事喧哗?
近侍忙道:奴才不知,这便前去查看。
说罢打开宫门,向外奔出。
却被一支流矢飞来,贯胸而入,当继伏地身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