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下的骑兵马队开始准备。一旦云霄车抵近,便按照之前的应对之策处置。城头上大量的百姓被驱赶上城,他们是被逼着上来守城的。云霄车必然配合步兵的攻城,届时这些青壮百姓便要用滚木礌石往下砸。面对对方的狙杀,这危险的工作便让这些命不值钱的百姓来承担。
然而,八台云霄车却停在了百步之外冲锋车阵型之中没有再往前。每一台云霄车顶部高处都冒出二三十个人影来。其中几人手持彩旗探头探脑,而另外二十余人取出了黑乎乎的棍状之物,两人一组开始忙碌起来。
那些棍状之物便是之前徐州工程院年轻匠人们制造出来的抬枪。
在几年前,徐州工程院的年轻匠人们为了解决射程问题,通过增强枪管长度获得更远的射程而设计出了抬枪。枪管长达七尺,射程可达两百二十步到两百五十步之远。
当时李徽曾表彰过他们,且下令制造了两百多杆,也一度派上过用场。但随着工艺的进化,狙击火铳被制造出来,射程虽只有一百多步,但是精度和使用寿命都远远大于抬枪。抬枪最大的致命弱点便是太过榔槺,枪身笨重,且一人无法发射,需要两人配合。不光是上弹药保养需要两人,而且发射时要一人为枪架进行发射,否则发射之人无法抬起沉重冗长的枪管。
这种抬枪的保养也有极大的难度。长达七尺的枪管,需要配备专门的通杆进行压实弹药清理枪管的操作。无论是在制造成本,射击精度,实战操作和保养清理上都比普通的火铳要昂贵和麻烦。携带还极为不方便,因为太长太重。
故而,抬枪之后在没有制造。两百多枝抬枪逐渐因为报废和损耗只剩下了八九十支。工程院的工匠们为了解决精度的问题,特地在抬枪枪杆上安装了千里镜,以解决远程精度的问题。确实精度提升不少,实用性也提高了不少。但是对于东府军整体推进的火器的迭代而言,抬枪还是处在被淘汰的边缘。
此番出征,大军携带了大量的火器。八十枝抬枪也随军携带,以备不时之需。毕竟谁也不知道能够派上什么用场。此刻这些抬枪终于派上了用场。在中距离其他火球和弓弩难以企及的距离,距离城墙一百五十步左右的区域,似乎只有抬枪这种火器可以远距离的狙杀敌人了。
虽然相距一百多步,但是云霄车顶部的距离视野很好,城墙上的情形一目了然。从城墙顶上看过去,城墙内大批集结的兵马的位置也能看的清清楚楚。
魏军的大量预备队和集结准备拉拽云霄车的马队一窝窝的在城墙内。魏军已经做的很好了,他们的兵马并没有集中在一起,而是分队在每一处上城台阶的位置集结准备随时上城增援。大部分都躲在街道和城墙之下。但是终究还有大量的人员暴露在视野之中。
简单的准备之后,抬枪手开始瞄准开火。抬枪的轰鸣声格外的响亮,使用的是直径半寸的钢珠子弹。钢珠和火药用纸包做成圆筒状压入枪膛之中,用通杆在枪口压实。开火之后,烟火升腾,钢珠啸叫而出,直奔一百多步的城墙上。
抬枪手们躲在云霄车顶端正面临时加装的挡板之后。挡板开了拳头大的孔洞,枪管伸出,并有空隙供千里镜瞄准,无需另外一人架枪。另外一人的任务便是负责每一枪之后清理枪管压入弹药的操作。两人配合开枪,频率倒也不低。
在云霄车上的视线很好,城墙上的守军在抬枪手的角度看上去都是基本上大半个身位露出。那些躲在城垛内侧的守军,城下固然看不到他们,但是在云霄车上他们却无处遁形。
随着数十杆抬枪的轰鸣声,城头上数十名魏军守军瞬间倒地。强劲的铁弹子贯穿了他们的血肉,深深的潜入他们的身体里。三十多名守军瞬间毙命,因为他们被打中了胸口要害位置,心脏和肺腑被贯穿。还有几名被击中头部,脑浆迸出,倒头便毙。当然这是抬枪手炫技之举,正常狙击火铳手都被要求射击面积更大的身体部位。但总有一些家伙喜欢炫技,喜欢一枪爆头的感觉。
连续数轮抬枪狙击之后,城墙上魏军被击中一百多人。顿时引发了慌乱。他们四处寻找到底是被什么击中,然后他们迅速的找到了云霄车上的抬枪手便是罪魁祸首。
守军迅速做出反应。箭支虽然不及云霄车的距离,但床子弩的射程绰绰有余。十几架床子弩瞄准了云霄车的顶部位置,开始向云霄车顶部进行轰击。弩箭呼啸而至,将云霄车挡板和下方的外壳轰的木屑纷飞。几枚强劲的弩箭甚至轰穿了挡板,卡在了挡板上。更多的劲弩射来,挡板抖动,似乎很快就要四分五裂。
<