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当即决定,将这段作为第四季开篇。并邀请所有投稿人参与线下“家书诵读会”,在全国十个城市同步举行。活动当天,礼堂座无虚席。有老人颤巍巍念出亡妻五十年前的情书,有农民工父亲第一次大声说出“儿子,爸爸爱你”,更有许多孩子捧着父母年轻时的照片,读着他们未曾亲耳听过的话语。
林若雪负责现场统筹。结束后,她递给陈愈一份整理好的资料:“你知道吗?超过六成参与者表示,这是他们人生第一次认真倾听家人的声音。有人当场给多年失联的兄弟打了电话,有人说要把这些话抄在家谱里传下去。”
陈愈翻看着一页页记录,忽然笑了:“咱们当初做这个节目,只想讲点真实故事。没想到,它变成了很多人修复关系的桥梁。”
春天来临之际,《承光者》首播。第一集《爸爸的最后一封信》上线当晚,播放量破两千万,弹幕如星河般滚动:“我也该回家看看爸妈了”“明天就去爷爷坟前读一封信”“原来最厉害的教育,是身教”。
评论区最热的一条写道:“以前我觉得成功是买房买车。现在我才懂,真正的富足,是你走在街上,有人指着你说??‘那是老李家的儿子,跟他爹一个样,靠谱’。”
与此同时,“素人创作者孵化基金”迎来首批成果展示。那位便利店女孩的《鱼鳞上的光》正式发布,三天内感动数百万人。她母亲看完片子后,在菜市场当众抱住女儿大哭:“妈这辈子被人叫‘卖鱼婆’,从没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。可你说我是光,我就信了。”
另一位受助者是一名殡仪馆化妆师,她拍摄了《最后一面》:记录家属与逝者告别的瞬间,以及她如何用双手还原一张安详的脸庞。她说:“我不是在美化死亡,是在帮生者完成最后一次凝视。”影片结尾,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轻轻吻了吻孩子额头,低声说:“宝贝,妈妈把你漂漂亮亮地带回家了。”全场肃然,唯有啜泣声回荡。
陈愈在评审会上宣布:“从今往后,基金不再限定题材。我们要相信,每一个普通人,都有能力讲述属于自己的史诗。”
夏末,中国传媒大学“真实影像研究中心”迎来第二届招生。报名人数突破五万,竞争激烈。面试现场,一名轮椅青年讲述自己的创作构想:《听见台阶的人》,记录城市盲人群体如何通过脚步声判断楼梯位置、电梯开关甚至人流方向。“我想让大家知道,看不见的人,其实听得比谁都清楚。”
主考官问他:“为什么想学纪录片?”
青年平静回答:“因为我希望有一天,别人介绍我的时候,不是说‘那个坐轮椅的’,而是‘那个拍出了真实声音的人’。”
全场掌声雷动。陈愈亲自签下录取意见:“此生不必远行,目光所及处,皆可成片。”
秋雨连绵,赵卫东带着女儿参加社区组织的“记忆口述史”项目。这一次,他不再是被拍摄者,而是拿起摄像机,走访街坊邻里,收集普通人的往事。一位抗战老兵讲述了战友牺牲前托付家书的故事,一位退休护士回忆非典时期写下遗书仍坚守岗位的心路。这些素材被剪辑成系列短片《巷子里的光》,在街道文化站循环播放。
某日放映结束后,一位老太太拄着拐杖走上台,颤抖着说:“我丈夫是知青,死在东北农场。五十年我没提过他名字,怕痛。可昨晚看了你们的片子,我梦见他回来了,穿着蓝布衫,笑着说‘回家了’。”她顿了顿,“我想,请你们帮我找找,他当年埋在哪棵树下。”
赵卫东红着眼眶点头:“我们一定去找。”
冬至前夕,民政部门启动“平民纪念墙”二期工程,新增“家风铭文”专区。公众可申请镌刻一句影响一生的家训。短短半月,收到申请逾八万条。“吃亏是福”“读书救贫”“宁亏钱,不亏心”……每一条背后,都是一个家族的精神图谱。
&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