; 鄢懋卿有理由怀疑。
这是有人故意营造出了这样的局面,用于试探朱厚熜的态度,或是逼迫朱厚熜做出让步。
毕竟现在整个京城的官员都知道郭勋如今正领了皇命在大同办事,而且是关乎鞑虏今后多年安稳的大事。
如果这时候郭勋出了事,朱厚熜自然就只能被迫换人。
而换人就有可能导致前后衔接不畅,影响鞑虏边事的平稳推进,甚至是谁都没有违法违规,最终却将好事办成了坏事。
这种情况下,朱厚熜自然就成了“一根筋变成两头堵”。
不办郭勋。
那就是包庇亲信,背负昏君骂名不说,也不能对其他的权贵动手。
办了郭勋。
招降鞑虏的事可能就办不成,多年后依旧背负昏君骂名,也无力借助通贡之事改变朝廷现状。
而最希望促成这种局面的,无非也是三部分人:
正因此前那箱被朱厚熜在早朝上烧掉的账目,而不得不配合郭勋行事的一部分边将与北方边境的世家商贾;
京城像郭勋一样曾大肆侵占百姓利益的权贵;
希望继续维持朝廷现状,维护自身权益的既得利益官员集团。
鄢懋卿觉得自己能够看明白的事情,朱厚熜肯定不可能看不明白。
所以这回朱厚熜才会又拉下脸来,命他以义子的身份,想办法用些“见不得人”的办法拉郭勋一把。
这对朱厚熜来说,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。
说白了,就是让鄢懋卿站出来替他背负这口又大又圆的黑锅……
“这怎么能行?”
鄢懋卿在心中啐了一个。
他的“鄢党”才刚刚起步,而且是以信仰先行的英雄流。
这一波搞下去,他的名声一坏,信仰自然崩塌,“鄢党”还怎么维持的下去?
日后还如何在朝堂上给呼风唤雨的朱厚熜漏雨,如何众志成城引起朱厚熜顾忌,助力他有朝一日致仕回乡?
除此之外。
鄢懋卿还从这道奏疏中,筛选出了一个关键人物中的关键人物。
此人不是旁人,正是左都御史王廷相!
这个人在史书中的名声还算不错,说他廉洁奉公、学识渊博,慎明刑狱,秉直不阿。
他执掌都察院多年,在国家的教育、防务、反腐、律法和军事上都有不少建树。
尤其是提督团营的过程中,还将京畿驻军的徭役、贿赂、空缺等问题摆到了台面上,积极改革制度,的确起到了一些作用。
另外。
他还是朝堂中极少数批判程朱理学为伪儒学,批评阳明心学为异端,也否定佛教道教。
主张“气学”,并在“气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