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论”基础上创立心学的思想家。
他的主张在鄢懋卿看来,是这个时代最为科学的主张,已经进入了神灭无神论、辩证思想和唯物主义的范畴。
从这些史料来看。
鄢懋卿觉得王廷相在这次事件中就算有些个人私心,八成也是被人当了枪使。
须知去年朱厚熜执意退隐,命年仅四岁的太子监国时。
先有太仆寺卿杨最被廷杖打死,百官噤若寒蝉,便只有王廷相一人依旧冒死进谏,陈明利害关系。
可以说朱厚熜最后放弃退隐想法,王廷相功不可没……
而且据史书记载。
历史上郭勋下狱之后,王廷相也没好果子吃。
因为朱厚熜后来下令释放郭勋,而夏言却又假传圣旨扣住不放,千方百计罗织郭勋的罪名,眼前这道奏疏便应该是在那个时候出现。
这就让朱厚熜开始怀疑夏言与王廷相互相勾结,尤其是那些都察院的御史都是受了王廷相的指使攻讦郭勋,因此怀恨在心。
所以在郭勋下狱之后不久。
王廷相也很快就被朱厚熜以“朋比阿党”的罪名革职为民,后虽有大臣疏救,但也无济于事……
如今历史轨迹虽然已经改变,夏言已经不在朝堂。
但王廷相此刻弹劾郭勋,还营造出了如此令朱厚熜为难的局面,想来也是一样不会有好果子吃。
因此鄢懋卿就算真要拉一个人一把。
最想拉的人也是王廷相,而不是郭勋这个便宜义父,他鱼肉百姓,这是罪有应得。
再者说来。
本部堂还没能如愿致仕回乡,你王廷相何德何能,凭什么专美于前?
为了不让自己羡慕嫉妒恨,鄢懋卿必须拉他一把。
那“朋比阿党”的罪名必须是本部堂来背!
……
翊国公府。
“四弟,你看这、这……父亲如今又不在,此事可如何是好啊?”
郭勋的三个儿子郭守乾、郭守坤和郭守纲齐聚一堂,看过鄢懋卿带来的奏疏之后,全都六神无主的望着这位义弟。
虽然郭勋的长子郭守乾如今已经过了不惑之年,老二郭守坤和老三郭守纲也都过了而立之年。
但是常年养尊处优的优渥生活,还是将他们养成了只会享乐的废柴。
这事早在鄢懋卿第一次被郭勋邀请前来参加家宴的时候,就已经看出了个大概。
而且史书中也同样有所体现。
郭守坤和郭守纲两人在史书中连名字都没留下,而长子郭守乾也只留下了简短的四个字:“袭武定侯”。
明朝官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惯例。
就是获罪而死,或是遭遇革职的官员,到了下一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