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大明:我鄢懋卿真的冒青烟

关灯
护眼
第二百二十七章 我有一个绝妙的计划【求月票】
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

    “五十两银子?!”

    这对普通老百姓来说绝对称得上是一笔巨款,对于这些靠“讨喜钱”过活的懒汉无赖来说,一样是一个无法拒绝的数字。

    哪怕是这群人之中的十来个小头领,此刻亦是心头一颤。

    毕...

    老周把笔记本收进抽屉,锁上那把锈迹斑斑却始终未换的铜锁。他起身走到院中,井边晾着几条沾满油污的毛巾,那是昨夜调试新模具时用过的。春日的风还带着凉意,吹动屋檐下挂着的一串铁片,叮当轻响,像极了四百年前江南修械所雨夜里不眠的锤声。

    他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说的话:“火最怕的不是水,是冷。”

    那时他不懂,只以为是老人呓语。如今才明白,所谓“冷”,是人心的麻木,是记忆的断层,是千万人低头走过铁匠铺门前,却再无人驻足听那一声锻打。

    苏婉儿推着轮椅从隔壁小屋出来,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出来的数据报表。“昨晚三号试验炉完成了第十次热循环测试,”她语气平静,却难掩眼底兴奋,“材料疲劳系数比预估值低18%,说明丽水矿渣提纯工艺确实提升了钢材韧性。我们……可以开始试制‘燎原-IV’了。”

    老周接过纸页,指尖摩挲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。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??从初代图纸复原,到如今自主迭代升级,“燎原”已不再是简单的仿古兵器,而是一条正在自我演进的技术脉络。它不再依赖某一张神启般的蓝图,而是扎根于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失败与重来。

    “你说,鄢懋卿当年有没有想过,他的设计会在四百年后被人这样一点点啃下来?”老周抬头问。

    苏婉儿笑了笑:“我想他一定想过。否则不会在图纸背面留下那句‘后世有心人,当自砺其志’。他留下的不只是技术,是一个信念:只要有人愿意动手,火就不会灭。”

    正说着,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。小男孩气喘吁吁地跑进来,怀里紧紧抱着一块黑乎乎的金属残件。“周爷爷!李伯说这个是从旧铳管里掏出来的,卡在导气孔附近,差点炸膛!”

    老周接过那块东西,仔细端详。表面焦黑,边缘有明显熔融痕迹,但核心部分质地致密,隐约可见螺旋纹路。他心头一震,立刻取来放大镜,对着阳光细看??那不是普通铸铁,也不是现代合金钢,而是一种极为罕见的**高锰耐磨铸铁**,明代称之为“锰铁精”。

    “这不可能……”他喃喃道,“这种材料的提纯需要精确控温与特定配比的助熔剂,嘉靖年间根本没有理论支撑。”

    “但他们做了。”苏婉儿接过残件,声音低沉,“而且做得很好。你看这里,晶粒分布均匀,几乎没有气孔,说明他们掌握了长时间保温和缓慢冷却的技术。这不是偶然产物,是成熟工艺。”

    两人对视一眼,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撼。四百年前,鄢懋卿不仅设计出超越时代的枪械结构,更在材料科学上达到了令人发指的高度。他们一直以为“烈风铳”的奇迹在于机械构造,现在才意识到,真正的秘密藏在每一寸金属之中。

    当晚,老周召集工坊骨干开了个秘密会议。除了老李、苏婉儿,还有三位退休技工、两名乡村教师和一位曾在兵工厂做过质检的老妇人。十个人围坐在铁匠铺后屋的小桌旁,桌上摆着那块锰铁精残件,旁边是一台借来的便携式光谱仪。

    检测结果出来了:含锰量13.7%,碳含量1.2%,另有微量铬、镍元素。这是一个接近现代军用装甲钢性能的配方。

    “问

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