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寒门状元:我的大脑通古今

关灯
护眼
第55章 赵府做客,教谕探心性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

?”

    苏惟瑾早有准备,从容答道:

    “回教谕,学生虽未亲临边塞,

    然平日喜读史书,遥想汉唐雄风,

    心向往之。

    加之…学生出身军户,

    虽家道中落,然祖辈亦曾驰骋沙场,

    或许血脉中尚存一丝铁血之念,

    下笔时不自觉便流露出来。”

    他将原因归结于读史和血脉传承,

    合情合理,令人信服。

    赵明远抚须赞叹:

    “好一个血脉传承!

    读书能读到身临其境,

    下笔能有家国情怀,殊为不易!”

    终于,话题不可避免地引向了那篇石破天惊的策论。

    赵明远神色变得郑重起来:

    “惟瑾,你策论中提及‘水则观测,

    数据预警’,‘植被固土’,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第55章赵府做客,教谕探心性(第2/2页)

    乃至‘治水如治军,

    须系统筹划’等观点,

    实在令人耳目一新。

    这些想法…究竟从何而来?

    老夫翻遍典籍,

    亦难寻完全契合之论。”

    来了,核心问题。

    赵文萱也悄然抬眸,

    目光盈盈地望向苏惟瑾,

    带着浓浓的好奇与期待。

    苏惟瑾心念电转,

    态度愈发谦逊:

    “教谕明鉴。

    这些粗浅想法,并非学生凭空杜撰。

    一是源于杂书。”

    他顿了顿,解释道:

    “学生往日…在张家时,

    曾偶然整理过一些蒙尘的旧书箱,

    内中有几本残破的前人笔记札记,

    似是些不得志的师爷或河道小吏所著,

    记录了些零散的治水心得与异想天开之念,

    当时觉得有趣,便记了下来。”

    (完美甩锅给无从考证的“残破杂书”)

    “其二,”

    他继续道,语气真诚。

    “便是源于观察与胡思乱想。

    学生见沭水年年治理,

    却岁岁泛滥,便常思
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